寓言故事

中國寓言:傷仲永

中國寓言。(shutterstock)

金谿縣人方仲永,祖上世代耕田為業。仲永出世後直到五歲,都未曾見過書紙筆墨,有一回忽然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見了覺得很驚異,便就近跟鄰居借了一套給他。他立刻寫了四句詩,並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是以奉養父母團結族人為內容。此事發生後,一鄉的秀才們都來傳觀。從此,隨便指什麼東西要他作詩,馬上一揮而就,詩中那文采和道理,都有可取之處。縣裡的人聽說都很驚奇,對他父親也另眼相看、稍微以禮相待,或是給點金錢資助他。這樣一來,父親認為有利可圖,便天天領著仲永到處拜見縣裡的人,可卻不肯叫他上學。

我很早就聽見這件事情。明道年間,跟先父回家,在舅父家裡見到了他,已經十二三歲了。叫他作詩,作得卻沒有像過去所傳聞的那樣好。又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再到舅父家裡問起他時,據說「已經什麼也不懂,和平常人一樣了。」

王先生(原文作者王安石自稱)說:「仲永的聰明穎悟,乃是得自先天稟賦的好資質。那得自先天的部分,勝過普通有才能的人許多;結果仍然成為平常人,這是因為沒有受教育啟蒙的緣故。他那得自先天的部分,是如此的優厚,可卻因沒接受教育,開發不了智慧,所以最終仍然不免淪為平常人;由此可見,得不著先天好資質的,固然是平常人;又再不受教、不上學,豈不連平常人都不如了嗎?」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事據王安石《臨川文集》)

──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王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