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采風

【文史】唐太宗與民生飲食(上)

「凡事皆須務本……」唐朝伊始,唐太宗就告誡近臣民生飲食對國家存亡的重要性。「國以民為本,人以食為命,若禾黍不登,則兆庶非國家所有。」(《貞觀政要‧務農第三十》)太宗採取減輕徭賦、休養生息、勸課農桑、厲行節約等一系列措施,完善全社會的保障體系。

全國大豐收,背井離鄉的人都回歸故里,一斗米不過三四錢,全年判死刑的只有二十九人。東至大海,南到五嶺,皆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旅行的人不用帶糧食,在路上就能取得給養。(司馬光《資治通鑑》193卷記載:「天下大稔,流散者咸歸鄉里,斗米不過三四錢,終歲斷死刑才二十九人。東至於海,南及五嶺,皆外戶不閉,行旅不齎糧,取給於道路焉。」)《資治通鑑》簡筆勾畫了萬世景仰的貞觀之治──豐足祥和、國泰民安、風俗淳厚。

大唐的文治武功,光耀寰宇,四海賓服。貞觀四年(630年),唐太宗被西北諸蕃共尊為天可汗──萬王之王。太宗曰:「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 開明包容的政策促進了民族大融合與經貿的繁榮,加強了文化交流。

據《唐六典》載,與唐朝友好往來的國家和地區最多時達三百多個。萬邦來朝,進貢的物產多得難以計數,奇珍異寶琳琅滿目。以長安為中心的道路遍布全國,大運河貫通南北,海上和陸路絲綢之路暢通。大唐律令、典章制度、文字書籍、造紙印刷、絲綢、瓷器、茶葉等等,遠播東西異域,福澤四方。從西域和南洋傳入中國的不僅有琥珀、瑪瑙、象牙、地毯、鬱金香、菩提樹,還有胡椒、胡芥(芥末)、胡蘿蔔、渾提蔥、菠菜、萵苣、絲瓜、菠蘿蜜、葡萄、人參、三勒漿……大大擴充了食源,融滙豐富了多元的大唐飲食文化。在長安、洛陽、揚州、廣州等大城市裡,街店之內,異國他鄉的水陸珍饈、不同地區的風味小吃,應有盡有。

葡萄美酒

貞觀十四年(640年),唐太宗從高昌國(吐魯番)獲得馬乳葡萄種和葡萄酒釀造法後,不僅在皇宮御苑裡種葡萄,還親自參與釀製,釀出了八種色澤的葡萄酒。「芳辛酷烈,味兼緹盎。既頒賜群臣,京師始識其味。」(宋《冊府元龜》卷九百七十)

葡萄酒的釀造從宮廷走向民間,葡萄的栽種隨之普及。大唐是中國葡萄酒釀造史上的輝煌時期,之前常喝米酒的唐人都愛上了這保健養顏的美酒,由唐政府頒布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藥典,記錄了葡萄酒「暖腰腎、駐顏色、耐寒」的功效。葡萄酒還和金叵羅(金製酒器)一起成為新娘的嫁妝。「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王翰邊塞詩中的「夜光杯」是玉製的名貴飲酒器皿。

長安的胡人酒肆是「斗酒詩百篇」的李白最愛光顧的地方,他與賀知章、張旭等名流逸士成為杜甫筆下的「飲中八仙」。李白揮筆寫下《清平樂》,李龜年歌詠,唐玄宗吹笛,楊貴妃持玻璃七主杯,親酌葡萄酒敬詩仙。詩酒交融,輝映著更為璀璨浪漫的詩歌盛世。

製糖工藝

甘蔗榨糖做成紅糖是印度人發明的。看起來像石頭、嚐起來很甜的黑紅糖塊,被稱為「石蜜」。據宋代王溥《唐會要》載:「西番諸國出石蜜,中國貴之。太宗遣使至摩伽佗國取其法,令揚州煎蔗之汁,於中廚自造焉。色味愈於西域所出者。」使臣王玄策等人從印度帶回了熬糖法。太宗又詔令在揚州進行試驗,成功研製出品質遠勝西域、顏色黃白的好糖塊。

唐代製糖的另一成就,就是掌握了用甘蔗製造大塊結晶冰糖的技藝,當時稱為「糖霜」。南宋王灼編著的《糖霜譜》中記述,唐大曆年間(766年—779年),鄒和尚騎白驢到遂寧繖(傘)山傳授糖霜之法。四川遂寧在唐宋時期成為全國糖霜(冰糖)生產基地。如琥珀似水晶的冰糖做成甜品湯羹,格外清潤滋補。

明朝發明了熬製白糖的泥漿脫色法,即「黃泥水淋糖法」(宋應星《天工開物》)。晶瑩似雪的白砂糖是繼茶葉和絲綢之後的第三大宗重要的出口貨物,白砂糖傳入南亞,孟加拉和印度都把白砂糖稱為「中國糖」。

筍宴與醋芹

春雨濛濛,萬物復蘇,山林裡的竹筍紛紛破土而出,「嘗鮮無不道春筍」,自古被視為「菜中珍品」的它,肥嫩爽脆,營養豐富,春筍無論是涼拌、油燜,還是配以燒肉、蒸魚,燉排骨湯,或與毛豆蝦仁清炒,均色香味俱佳,鮮美無比,香潤可口,令人競相一嚐為快。

唐太宗很喜歡吃筍,每逢春筍上市,總要召集群臣吃筍,謂之「筍宴」。他還用筍來象徵國事興旺、人才輩出,猶如「雨後春筍」。

貞觀一朝,猛將謀士,人才濟濟,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皆為其中的佼佼者,史稱中國最清明王朝的宰輔將相群英會。唐太宗「驅駕英材,推心待士」,納諫如流,唯才是舉,君臣關係極為融洽。

柳宗元的《龍城錄》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魏徵以直言進諫著稱,平時也刻板嚴肅,不苟言笑,沒有一點輕鬆的氣氛。太宗想知道有什麼可以打動魏徵的愛好,侍臣說是「醋芹」。醋芹是唐代一種佐酒下飯的菜肴,是用普通的芹菜經過發酵之後,調以五味烹製成的湯菜。宴席間,太宗特賜魏徵醋芹,魏徵非常高興,飯還沒吃,醋芹已吃個精光,而且還眉飛色舞,談笑風生。太宗打趣道:「你一味板著面孔進諫,可我今日方見你也有嗜好,也有樂而忘我、如孩童般真性情的一面。」

少林八寶酥

除了春筍,唐太宗最愛吃的是少林八寶酥。

提起少林寺,很多人就會想起「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但現存的《秦王李世民賜少林寺柏谷塢御書碑記》、《皇唐嵩岳少林寺碑》等碑文,只有曇宗等十三武僧擒王仁則的記載。

唐初,烽煙四起,群雄爭霸。秦王李世民奉唐高祖之命征伐在洛陽稱帝的王世充,河北的竇建德又率十萬大軍增援王世充,戰局驟然險惡。武德四年(621年)4月27日夜,少林武僧因不滿王世充叔侄侵占廟產封地,聯合轘州司馬趙孝宰,裡應外合,活捉了王世充的侄子王仁則,群龍無首,兵營大亂,唐軍很快拿下了軍事要塞轘州。秦王在虎牢之戰生擒竇建德,王世充被迫獻城投降,唐朝統一大業由此奠定。

秦王獎賞少林寺耕地四十頃、水磨一具。登基後,唐太宗表彰十三名武僧助唐平定王世充的戰功,還封曇宗為大將軍。

貞觀三年(629年)2月,唐太宗帶著文武官員來到少林寺,大和尚曇宗擺下60道素肴的「蟠龍宴」迎接聖駕,太宗品嚐後,對「少林八寶酥」情有獨鍾,讚歎:「真乃稀世奇味也!」

少林八寶酥,是用嵩山採來的靈芝、銀耳、木耳、猴頭、白果、嵩菇、香菇、茯苓等山珍補藥,拌和蜂蜜、麵粉製成。它不僅有山野的自然清香,味美爽口,而且有強筋活絡、健身提神、延年之奇效。可惜,在唐武宗滅佛風潮中,寺院大半被毀,宋代才略有修葺。僧人的強身之寶──少林八寶酥也未能逃脫厄運,真正的精髓祕方失傳了。@#(未完待續)

參考文獻:

1. 《貞觀政要‧務農第三十》

2. 《資治通鑑》

3. 宋《冊府元龜》卷九百七十

4. 宋應星《天工開物》

責任編輯:李婧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