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雨:個人語境中的1989

人氣 178

【大紀元2017年06月05日訊】1989,這個看起來一般的數字,對中國政府來說,是一個關鍵詞,對部分中國人來說,承載了太多的意義,或者悲壯,或者傷感。時隔28年以後,悲壯,傷感,控訴,是不是我們唯一紀念64的方式?28年,幾乎就是一代人的時間,在我的個人語境中,對天安門事件參與者後代及其家屬的個人關注,可能更加具有故事性和現實意義。

去年,在成都發生的民間人士製造銘記8964酒案,在我看來,就是將傳播天安門事件日常化與生活化的具體表現。瓶子裡面裝的是什麼酒,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成都4位民間人士這個行為本身,創造了一種意義。關於這瓶酒背後的故事,有很多我們還不瞭解,比如,是誰首先想到這個方案的?如何具體實施這個方案的?酒的商標是誰設計的?用什麼軟件設計的?找成都哪一家印刷廠印出來?在整個事件之中,遇到了哪些具體的困難?他們是如何克服這些困難的?他們每一個人在整個行動過程中,心理狀態是如何起伏波動的?等等,都需要我們去逐漸的瞭解。其中的故事性一定非常精彩。所以,很多概念化的理論,都需要具體的行動來顯現。否則,空洞的概念就會陷入泛泛而談的層面。

當然,我並不是說,每一個關注天安門事件的人都要作出一番宏大的事業,但是,我們可以在各自的能力範圍內做一些具體的小事。比如,教89二代炒幾個菜,熨一件衣服,聯繫一下住處,聯繫一下工作,或者,協助89參與者家屬跑一下腿,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具體問題,我認為就很好。因為這些具體事情本身,就具有了意義。在這種語境下來看,大事或小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做不做。說到底,關注天安門事件,就是關注人。

歌德說,理論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樹常青。當我們都在各自的能力範圍內,從事一些具體小事情的時候,我們或許可以說:時間開始了。

責任編輯:高義

相關新聞
木子源:「8964」告訴了我們甚麼?
美國之音:當2014奧斯卡遇見8964天安門
李大立:中國:民主與專制的決戰不可避免
中國在韓民運人士吁「毋忘六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