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傳漢字

神傳漢字看人生運道 (十二)飲食之道

倉頡像。(素惠/大紀元)

《漢書·酈食其傳》上說:「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方寸之口除了說話、歌詠就是進食。依孔子之語能使天下人祥和相處,若遵其飲食之道也定能品自然之醍醐甘味。說到「甘」則點出了正道飲食的靈魂。

甘的甲骨文是「」,篆體是「」,《說文解字》上說甘是「美也。从口含一。一,道也。」真是太傳神了。孔子的飲食之道在《論語 鄉黨》中如此記載: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薑食。不多食。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語,寢不言。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

孔子的偉大不只在於體悟朝聞道的可貴,還能於日常生活中依循自然之道。然而,若世人不解文字的深意,容易對孔子所言產生誤解。譬如食不厭精,就是一例。許多人一談到食要「精」可能就聯想到過度精製的加工食品,那些繁瑣的精製過程將食物的營養做了不可回復的破壞,殊為可惜。但是,我們仔細看一下精這個字,她是「米」、「生」和「丹」三個甲骨文字一起完成了精這個字。意思是優質的食物肯定能給食用的人更大的能量,因為「丹」是產生在小腹部位的能量團,與精製的意思大異其趣。所以,孔子認為飲食之道不在講究口腹之慾,更不是要人去吃精製的食物,而是要人知道飲食的態度與規矩,才能善盡食物對人應有的幫助。

孔子在《論語 鄉黨》指出飲食之道從吃當季的食物(不時,不食)到如何對待祭拜的食物。以變色、惡嗅、正形、對時、適量還有態度來衡量是否合乎飲食之道,若心中感恩上天的賜與則定然約束己心對物欲的過度,在平靜聖潔的氣氛中當能深刻體驗到食物真正的甘美滋味了。(待續)@#

點閱【神傳漢字看人生運道】連載文章。

責任編輯:王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