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字篇之八(中)

神傳漢字看人生運道 (十二)飲食之道

作者:陳彥玲

倉頡像。(素惠/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499
【字號】    
   標籤: tags: , ,

《漢書·酈食其傳》上說:「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方寸之口除了說話、歌詠就是進食。依孔子之語能使天下人祥和相處,若遵其飲食之道也定能品自然之醍醐甘味。說到「甘」則點出了正道飲食的靈魂。

甘的甲骨文是「」,篆體是「」,《說文解字》上說甘是「美也。从口含一。一,道也。」真是太傳神了。孔子的飲食之道在《論語 鄉黨》中如此記載: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薑食。不多食。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語,寢不言。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

孔子的偉大不只在於體悟朝聞道的可貴,還能於日常生活中依循自然之道。然而,若世人不解文字的深意,容易對孔子所言產生誤解。譬如食不厭精,就是一例。許多人一談到食要「精」可能就聯想到過度精製的加工食品,那些繁瑣的精製過程將食物的營養做了不可回復的破壞,殊為可惜。但是,我們仔細看一下精這個字,她是「米」、「生」和「丹」三個甲骨文字一起完成了精這個字。意思是優質的食物肯定能給食用的人更大的能量,因為「丹」是產生在小腹部位的能量團,與精製的意思大異其趣。所以,孔子認為飲食之道不在講究口腹之慾,更不是要人去吃精製的食物,而是要人知道飲食的態度與規矩,才能善盡食物對人應有的幫助。

孔子在《論語 鄉黨》指出飲食之道從吃當季的食物(不時,不食)到如何對待祭拜的食物。以變色、惡嗅、正形、對時、適量還有態度來衡量是否合乎飲食之道,若心中感恩上天的賜與則定然約束己心對物欲的過度,在平靜聖潔的氣氛中當能深刻體驗到食物真正的甘美滋味了。(待續)@#

點閱【神傳漢字看人生運道】連載文章。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篆在我們當今社會中,已經不再是一種實用的字體,但是它的藝術價值和存在意義依然經久不衰,它的精神內涵、神性特點和傳統藝術價值,通過許多歸屬大篆的甲骨文、金文、籀文、石鼓文等留傳下來的古人佳作,發揮其影響力。
  • 新年元旦新桃換舊符,家家戶戶最常見的單字斗方春貼是哪個字呢?摘冠的當屬「福」字。這個福字不僅是庶民百姓熱愛,也為朝廷皇室鍾愛。為什麼從帝王到庶民家,新年都尚「福」迎「福」呢?在中華文化中「福氣」到底從何而來?
  • 在兩周金文書法中,《虢季子白盤》銘文與眾不同,藝術性相當突出。它流淌著創意者與書寫者的人生境界及道德標準,負載著豐富的文化背景和人文氣息,隱含深厚的文化內涵且具創意精神。《虢季子白盤》銘文在章法上,兼具傳統和獨特的審美性,寓古寓新、亦古亦新的境界顯示其表現技藝之爐火純青。
  • 神傳漢字還有許多妙解法,類似各種燈謎的作法。拆字、合字、妙會等等是漢字具有的特色文化之一,在燈謎中常用,古代讀書人也喜愛玩玩這種文字遊戲,透過玩字、猜字也能預測考題,端看猜者的妙解智慧。
  • 西周早期的青銅器《大盂鼎》,被列為「四大國寶」之一,非但其銘文字數多、書法藝術精彩絕倫,它本身的造型雄渾,工藝精湛,堪稱一流的寶鼎。
  • 關於雞蛋有個迴旋不盡的問題——到底「先有雞還是先有蛋?」考倒古今眾生的問題,可以從漢字的起源中找到答案。就來看兩個關鍵——存在。有神論與無神論結出的果實大不同。
  • 散氏盤是西周厲王時期的經典之作,清乾隆初年陝西風翔出土。盤高20.6厘米,口徑54.6厘米,內底鑄有銘文19行,357字。為晚清「四大國寶」之一,現存台北故宮博物院。
  • 我們可能天天在看字、寫字、打字,然而我們真的懂得漢字內蘊的義涵嗎?來一趟甲骨文和金文之旅吧,從文字的始初意義和生命的意義接軌,這是一趟又有趣又深刻的神傳文化之旅!
  • 毛公鼎,西周晚期青銅器,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毛公鼎是特定禮器,高貴華典、古意盎然,與散氏盤、大盂鼎、虢季子白盤並稱為四大國寶。
  • 雖然現今「貧窮」常並列出現,「貧」與「窮」也都有缺錢少財之意,不過貧、窮意義並相同。生活清貧無須擔憂,如果走到「窮」的境況,那才真正考驗意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