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漫談

淺論中華傳統音樂賞析與審美(下)

無款明皇按樂圖。(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續前文

對於中國音樂的審美鑑賞有其難度,音樂不如畫作、雕塑……等藝術品可以流傳學習,而僅能依靠歷代文人關於詠樂的 詩、詞、歌、賦中看出,以下擷取部分精華的詩文作參閱

詠樂詩選 

 

仙樂

唐 范傳正范成君擊洞陰磬

歷歷聞金奏,微微下玉京。為祥家諜久,偏識洞陰名。

澹佇人間聽,鏗鏘古曲成。何須百獸舞,自暢九天情。

注目看無見,留心記未精。雲霄如可托,借鶴向層城。

范傳正為唐德宗時期詩人,曾為蘇州刺史,甚有才學,與詩仙李白私交甚篤,李白去世後親自為其寫墓誌銘《贈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

《范成君擊洞陰磬》一詩大意是說,樂聲自天宮傳來,原來是仙人范成君正在敲擊洞陰磬(鐘磬類樂器),聲音鏗鏘,曲調動聽,讓我呆立良久,即使如遠古時期雅樂的百獸率舞也難比美,我居然聽到這如此美妙的仙樂,真是暢快無比,只可惜遠在天外,不但看不見也記不清,若雲可為我的依託,我將駕鶴前往仙界繼續聆聽。

「歷歷」、「微微」這二個富有音感的詞彙描寫了仙樂的飄渺,難以捉摸。「注目看無見,留心記未精」更描寫了仙樂的殊勝,難以用人間的樂器形容,無法想像如何發聲,即使勉強記下也很難長久的感受,只能在人得道修成後親往仙界才能明瞭。

聲樂

唐  杜甫  《聽楊氏歌》

佳人絕代歌,獨立發皓齒。滿堂慘不樂,響下清虛裡。江城帶素月,況乃清夜起。

老夫悲暮年,壯士淚如水。玉杯久寂寞,金管迷宮徵。勿云聽者疲,愚智心盡死。

古來傑出士,豈待一知己。吾聞昔秦青,傾側天下耳。

杜甫字子美,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

這首詩生動地描繪了楊氏歌聲的動人。楊氏歌聲一起,無論老夫、壯士、愚者、智者、飲酒、伴奏者都茫然若失。「聽者疲」不是疲憊,而是聲音的哀怨造成的景象,「心盡死」更烘托了這一點。此文顯示安史之亂後四處殘破景象,借楊氏歌聲來襯托描述,最後以戰國時擅長悲歌的秦青做結尾,襯托對楊氏的讚許。 

打擊樂

唐 牛殳 《方響歌》

樂中何樂偏堪賞,無過夜深聽方響。緩擊急擊曲未終,

暴雨飄飄生坐上。鏗鏗鐺鐺寒重重,盤渦蹙派鳴蛟龍。

高樓漏滴金壺水,碎電打著山寺鐘。又似公卿入朝去,

環珮鳴玉長街路。忽然碎打入破聲,石崇推倒珊瑚樹。

長短參差十六片,敲擊宮商無不遍。此樂不教外人聞,

尋常只向堂前宴。

牛殳,中唐詩人,善作長篇歌行。這首詩描寫打擊樂器方響(類似鐘謦,以十六枚銅片或鐵片製成)的特點,演奏不久就讓聽眾置身「暴雨飄飄」之中,作者先說明方響樂曲整體的氣勢,再用不同的比喻描述樂聲。

「鏗鏗鐺鐺」比喻樂聲沉靜雄渾有厚重感的響聲,漩渦中蛟龍的鳴叫顯示樂聲的洪亮,「高樓滴水」比喻樂聲的舒緩,「打山寺鐘」比喻樂聲的細碎,「公卿入朝」「環珮鳴玉」比喻樂聲的清亮,「推倒珊瑚樹」比喻曲調在入破時的響聲。這首詩的特色幾乎沒使用典故,詞彙接近口語,活潑流暢,生動自然。

本圖題為「方響」,出自《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樂律典·第三十六卷》。(公共領域)

唐 錢起 《遠山鐘》  

風送出山鐘, 雲霞度水淺。欲知聲盡處,鳥滅寥天遠。

錢起,字仲文,唐代詩人,詩風風格清空閒雅、流麗纖秀,尤長於寫景,為大曆十才子之一。

《遠山鐘》一詩描寫遠山的鐘聲隨風飄傳,「出山」二字暗點最後的「遠」字,顯示了鐘聲的洪亮。

「雲霞」「 度水」,分別在天與地,一個飄逸, 一清淺,構成開闊優美的境界,烘托了鐘聲的飄渺與清亮,後二句側重表示鐘聲消失如同鳥兒離去的「遠」 ,透過對畫面的描述,讓人深切的感到其意境的空間。文句短而意境深遠是唐詩的特點,文中未點明詩的含義,卻在文字中隱喻,也可看出詩人深厚的筆力及意境。

琵琶

唐 白居易 《琵琶行》節錄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輕攏慢撚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么。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灘。

水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漸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鎗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 

白居易這首膾炙人口的《琵琶行》,對於琵琶聲音的描寫,是為最精采的一段:

「嘈嘈」表現大弦的寬厚感,「切切」體現小弦的細碎、輕俏。「如急雨」、如「私語」分別以人熟悉的音響比喻大小弦的聲音,隨後以「大珠小珠落玉盤」比喻大小弦的和聲,樂聲儘管有高低的不同,但卻是同樣清脆悅耳,顯現了不同間的相同之處。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灘」,「水泉冷澀凝絕」 這三句傳神的表現琵琶聲音的巧妙變化:由圓潤流滑到聲音餘韻的表現,下句「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起因是「別有幽愁暗恨生」彈奏間的留白,給人更多的想像空間,餘音中帶著動人的故事。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鎗鳴」……短暫的餘音後樂聲再次響起,生動描繪樂曲的氣勢、力量,鏗鏘有力,氣勢奔放!「曲終收撥當心畫」 之後四句,在如裂帛的聲音下再次歸於寂靜,這留白不同於上一段的「無聲」,是真正的結尾,曲終收音的留白。

閱讀這一段彷彿欣賞一首完整的樂曲演奏,只可惜無法現場聽聞。 

胡琴(二胡)

元 楊維楨《張猩猩胡琴引》

張猩猩,嗜酒復嗜音。春雲小宮鸚鵡吟,猩猩帳底軋胡琴。

一雙銀絲紫龍口,瀉下驪珠三百斗。劃焉火豆爆絕弦,尚覺鶯聲在楊柳。

神弦夢入鬼工秋,湘山搖江江倒流。玉兔為爾停月臼,飛魚為爾躍神舟。

西來天官坐栲栳,羌絲啁啁聽者惱。張猩一曲獨當筵,乞與五花金線襖。

春風殘絲二十年,江南相見落花天。道人春夢飛蝴蝶,手弄金瓢合簧葉。

張猩猩,手如雨,面如霞,勸爾更盡雙叵羅。白頭吳娥年少歌,金剛悲啼爾樂何。

二胡是一種弓弦樂器。有兩根弦,現代二胡以純五度定弦,在胡琴之中屬於中高音域樂器。(公共領域)

楊維楨(1296—1370),元末明初著名詩人,又號鐵心道人,他的古樂府詩最富特色,既婉麗動人,又雄邁自然,史稱「鐵崖體」,為歷代文人所推崇。

此詩為楊維楨聽胡琴樂手張猩猩彈奏的過程,形容琴音極為生動:

第一段的驪珠指古代傳說中驪龍頷下的寶珠,將樂手演奏胡琴比喻龍口瀉下驪珠,頗似《琵琶行》中白居易以大珠小珠形容琴音,只是樂器不同,其意更顯珍貴、難得。

「劃焉火豆爆絕弦,尚覺鶯聲在楊柳。神弦夢入鬼工秋,湘山搖江江倒流。」琴師演奏之音鏗鏘有力,彷彿跨越時空,瞻之在前,忽焉在別處,琴藝鬼斧神工,讓山河顛倒,甚至讓月宮的玉兔為之停留,飛魚為之跳躍。也讓西來之神靈駐足聆聽,他一曲歌就可充當宴席的主場,讓主人賞賜珍貴的衣服。

他的音色讓我回憶了一段故事,如同遊歷江南見到落花似錦之感。「道人春夢飛蝴蝶,手弄金瓢合簧葉」這段引用莊周夢蝶的故事:如夢似幻,是莊周做夢變成了蝴蝶呢?還是蝴蝶做夢變成了莊周呢?聽琴的我是否也在夢中呢??

最後又拉回現實,繼續形容張猩猩彈奏的過程獲得聽眾的滿堂彩,爭相敬酒。無論技藝如何高超最後都會年華老去,人感覺很快樂,但在覺者的眼中只能不斷地嘆息啊!@*#

責任編輯:王愉悅

點閱【淺論中華傳統音樂賞析與審美】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