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長廊

溪山無盡 大都會三期展再探中國山水畫傳統

清 王翬 王時敏 仿古山水圖 冊 紙本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公有領域)

「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閒。

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詩仙李白《山中問答》

數世紀以來,神州子民無不醉心讚歎山水畫的壯麗奧妙,在其中神遊故國,那裡曾經有神祇與蒼生共存,虛無縹緲間,善攝生者流連於崇山巖穴,留下奇異而動人的傳說。

凡人眼中的「振衣千仞峰」、「波光瀲灩晴方好」或者「疑似銀河落九千」,在獨具慧眼的畫家筆下實非尋常物,他們視這些大塊文章隱含了古人深刻的智慧,靜觀其變,身心便能為之提升;遁隱於畫中山水,亦能遠離塵囂、世俗紛擾以及無明慾念。

對道家與儒家而言,山水之間有著無盡的智慧。孔子曾言:「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國傳統藝術領域,自繪畫至陶瓷都不乏山水的千姿百態。

就繪畫而言,青綠與水墨山水畫之高超更是傲視群倫。為了表達人類面對天地造化的謙卑與崇敬,畫家慣於以微縮的人物形象點景,映襯出宏觀與微觀的對比。

這些柔翰墨彩的佳構,目前正於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溪山無盡——中國山水畫傳統」的第三期展覽中精采呈現(至2019年1月6日結束)。

中國山水看似深奧龐雜,策展人史耀華(Joseph Scheier-Dolberg)藉由九個主題來展現其在視覺藝術中的應用。其中一個展廳是仿名家筆墨,一個展廳的畫作與歷史傳奇相關,另一展廳則探討詩歌繪畫的關聯與「詩書畫合一」的傳統。

「滿山棘刺雜芳蘭,蘭自馨香隱棘攢。棘刺作薪樵競采,芳蘭棄置耐新寒。」出自清 龔賢 自題 山水十六開 冊 紙本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公有領域)

本期展品多選自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兩千多件中國書畫館藏,另外也有數件私人出借的收藏品。史耀華表示:「即使訪客已經參觀博物館數次,而且自認對這裡的藏品感到十分熟悉,我認為他們還是可以通過這次特展發掘不少驚奇。」因為此次展出的收藏品中,有些已許久未亮相,其中更有館方收藏百餘年卻未曾展出的珍品,機會相當難得。

唐朝晚期,山水畫已從人物畫中獨立出來,成為中國畫的重要畫科;經過數世紀的更迭演變,山水畫逐步走向成熟,綻放得更為燦爛且多元。

明 陸治 種菊圖 軸(及局部) 紙本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公有領域)

山水畫作品有立軸、手卷、冊頁、扇面等基本形制。立軸(掛軸)用縧繩懸掛,手卷一般是捲起收藏於篋中,必要時才會攤開鑑賞。

手卷的長度有時可以與屋室媲美,但一般而言,觀者每次欣賞時只會攤開一臂之長以便瀏覽。手卷能讓觀者彷彿置身其中,隨著畫裡相對高山顯得渺小的人物踱步於曲徑。

明代魏之克的《金陵四時圖》卷是長逾11米的磅礴巨作,其中綜合名家筆法,意在帶領觀者重遊金陵四季與古時勝景。

明 魏之克(魏克) 金陵四時圖 卷 紙本 32.1×1183.6 cm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公有領域)

傳統的中國山水畫看似平淡,其實內含許多典故和象徵,今日惟有熟悉此中傳統的行家才能識別。

例如以蘭亭雅集為主題的畫作,習慣在畫面中安置一群文人緣溪而坐,典故便是來自4世紀時的晉代,當時文豪如王羲之與其友人在休憩日相聚於蘭亭,曲水流觴,吟詩屬文,感悟人生,時人引以為美談。

蘭亭雅集 出自清 陸漢 山水八開 冊 紙本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公有領域)

隱士亦是山水畫題材裡最為人熟悉的象徵之一,畫面裡的隱士往往置身山林之中、泛舟湖上,抑或獨自閱金經、觀瀑布。

中國古時的朝廷官員多半在告老還鄉後,開啟隱居山林的生活。一旦遭逢貶官左遷、國祚將盡而硝煙競起的亂世,這種遁隱的現象更是普遍。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隱居的文人多投身於學術與藝術,藉此進德修業、砥礪性靈。

清 戴熙 山水 冊頁八開 紙本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公有領域)

中國古代的繪畫技術並不專斷於職業畫師手中,文人畫家兼具繪畫、詩歌、音樂與書法素養,讓「文人畫」在宋代(960~1279年)蔚成氣候。孔子曰:「君子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宋代的文人士大夫務求在繪畫中表現其內在的道德與外在的修為。

明 文徵明 拙政園圖詩 冊 紙本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公有領域)

如同其他藝術,中國繪畫也強調效法宇宙運行規律,即自然(大道),注重「神」的把握,表現在作品中,則重視寫意——形而上的氣韻。

畫家筆下的意境與神韻透露著作者的內心特質、情感以及世界觀,策展人史耀華稱之為「心印」(心志的印記)。他對此表示:「就像書法一樣,山水畫的確可以讓你了解創作者,真正具有深刻的表現力。」

繪於紙素之上的自然山水,因而成為畫家傳遞最深層感受的媒介。當他們遇見能理解畫外之意的「知畫」時,便是人生一大樂事。

乍見中國傳統山水畫,觀眾可能覺得畫面不過是數座山峰、樹林與岩石的組合,但其實隱身在畫面之後的,或許是更深刻、精緻而博大的事物。策展人史耀華說:「(中國山水畫)這門藝術傳統的樂趣就在於,你可以用一生去品讀它,最終仍然能從中領悟些事情。」

清康熙 景德鎮窯青花前後赤壁賦圖方瓶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公有領域)

本文由《時尚精英》(ELITE LIFESTYLE)雜誌授權轉載,點閱原文

責任編輯:蘇明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