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故事

凍餓而死之命 痛改前非中進士

作者:殷鑫
font print 人氣: 886
【字號】    
   標籤: tags:

清朝時,有個安徽舉人,人們叫他「華十五」,其本名已經不為人所知,他鑽研古學,好發奇論,個性卻恃才傲物,不僅詆毀前代的聖賢,並且還有挑剔當代名士的毛病。

目中無人

有人向華十五請教經義,他就說:「你們就像螞蟻,雖然長了腳,但是連庭院也沒有出過,還想與鴻鵠談論天上的事情嗎?」

鄰縣有一位書生學識淵博,也非常自負,他仰慕華十五的名聲,一心認為只有華十五可以論學問。書生帶著平生的文章去拜訪華十五。

書生見到華十五時,華十五剛剛起床,蓬頭赤腳出來見客。書生急忙把書包放在桌上,上前向華十五作揖。華十五故作姿態睜大眼睛東張西望,就像沒有看見他似的。

一會兒,僕人給華十五端茶送水,卻沒有給客人上茶。華十五旁若無人,不慌不忙洗漱完畢,就用書生的書擦桌子。書生氣極了,忍無可忍地說道:「我的文章雖然不算什麼,但字難道不應該敬惜嗎?」

華十五就把書拋在地上,說道:「我正嫌它有字呢!若是論斤賣紙,沾了水的不是更重嗎?」華十五的妄自尊大就到了這種程度。書生對他的態度深惡痛絕,撿起書來恨恨地離去了。

稜角太露 凍餓之相

當年華十五考中舉人時,名聲大震。有一位看相的見了他曾說過:「此人額頭上有挺骨,稜角太露,名氣雖大,但將來恐怕會凍餓而死。」聽到這話的人都笑稱相士胡說八道。後來華十五因不近人情惹人嫌怨,連一個親朋都不關照他了,以至斷了生活來源,他這才開始害怕起來,擔心恐怕應了相士的預言。

後來,華十五遠出,和家鄉斷隔音訊近十年,鄉人都以為他死了。就在此時,禮部會試,發榜之後傳出華十五高中進士的消息。當第一名的文章傳抄出來後,同學間讀了文章都很詫異,說:「這果然是華十五的文章,但為什麼不像過去那樣鋒芒畢露了呢?」

遇危難 脫胎換骨

原來當年生活無著落、心中發慌的華十五,打算投奔一位在外地當大官的親戚。才走到半路上,身上的盤纏就用完了,他只好把大衣也典賣了。時值嚴冬,他餓著肚子行走在鄉村道上。寒風雨雪撲面而來,路面泥濘難行,他摔倒在稀泥中,過了許久才慢慢爬入一座古廟,僵臥在神龕下面。

幾個乞丐提筐走了進來,對華十五喝斥道:「這是我們的地盤,你這個快要死的人,為什麼睡在這裡?」華十五說不出話來,就被乞丐拖出去,丟在路邊。

此時恰逢一位老翁經過,見他可憐,將他運回家中,用溫湯餵他,過了一天一夜,才聽到華十五虛弱的聲音。老翁知道了他的來歷,更加善待這位舉人。凍血凝結讓華十五全身紅腫,幾天後紅腫的地方都潰爛成瘡,過了三年病才痊癒。

病癒後他食量特別大,每餐能吃一盆飯、一碗肉。又過了半年,他的身體變得強健魁偉,人也像脫胎換骨似的,變得謙遜有禮。他拜謝老翁說:「我蒙受您老人家的大恩大德,無以為報,願意教您的幾位兒子讀書。」老翁高興極了。

登進士

此後五年間,華十五在老翁家當了塾師,認認真真沒有一日間斷。家中的僕婢都稱讚華的為人,鄉里也都尊敬他。也因此,老翁對他更加敬重。這一年華十五參加了禮部會試登上了進士榜,進京趕考路費也是老翁資助的。

華十五由於經歷了瀕死之難,過去的傲氣消除殆盡,言從心生,文章自然也就平易近人了。不久,他得了知縣的職務,任職十幾年,所到之處都盡心盡力為地方做有益的事。辭官回鄉時,親朋故友來訪,他謙虛誠懇相待,已經不是當年的狂傲之徒。

華十五經歷了瀕死之難,過去的傲氣消除殆盡,平易近人。(clipart.com)

記取教訓 判若兩人

華十五還在老翁家教書時,曾有人走進房間拍著他的肩膀,說:「先生現在吃飽穿暖了,還記得古廟中的事情嗎?」他神情嚴肅地說:「不敢忘記。」有時,他走在村路上,村裡的孩子指著他笑:「他就是原來廟裡的那個乞丐嘛!現在變成了老師了。」他聽了卻毫無慍色。

華十五能夠完全改掉過去的毛病,高中進士之後,能夠成為賢明的縣令,都是由於深刻內省而痛改前非的緣故,否則就會如相命者所預,落得凍餓而死的結局。當初華十五恃才傲物,以致親朋好友都疏遠他的教訓,尤其值得那些目空四海的人引為借鑑。@*#

資料來源:小橫香室主人撰《清朝野史大觀》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越國,齊海,陶地;謀士,相國,富賈。三種角色,三重人生,卻在春秋時期一位叫范蠡的人身上,呈現出神奇的統一。「重農抑商」歷來是古代中國的治國傳統,故而歷史上能征善戰者有之,輔國效君者有之,但以商人身份名揚天下的卻屈指可數。范蠡以布衣之身,不僅官至將相,位極人臣,更能果斷轉型,投身商海,確立好善行德的商人形象,豐富了商人文化。他的才學與經歷已教人驚嘆,他所奠定的「中華商道」更為後世傳頌。
  • 在倡導「全球化」的今天,世人用新世紀的角度和視野去回顧歷史進程,追本溯源,可以追溯到近代文明和全球化體系的真正的開拓者。
  • 歷史上,日本派遣隋使、遣唐使前往中土,經過近三百年的傚法大唐,才一點一點地把盛唐文明涉及的方方面面,原封不動移植到東瀛。文化的傳遞,除了使者頻繁往來、互相通商等,還有一種特別的方式,即征伐。征伐始終會帶來雙面的影響,它對文化既有著巨大的毀壞力,卻又扮演著向別國植入本國文化的角色,在世界格局的重組中又起著重要作用。
  • 有德行的人會努力實踐勤儉節約,它是一種美好的品行,自古就為聖賢所尊崇;奢侈揮霍無度,會招致德損家敗。正所謂「奢者狼藉儉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 短暫但影響深遠的秦朝在中華歷史大舞台謝幕後,迎來了又一個輝煌的王朝:大漢王朝。「漢朝」的名字源於漢高祖劉邦的「漢王」封號。漢朝初年的惠帝、文帝、景帝十分崇尚黃老之道,以「無為」的方式治理天下,因此政寬人和,天下富足,禮義興盛,百姓安居樂業。景帝駕崩後,武帝即位。其在位共54年(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統治時間占整個西漢王朝的四分之一。
  • 大唐王朝,是中華歷史上一個承前啟後、百花齊開、大放異彩的全盛時期。她的溫文有禮、文化騰達和威力遠被,同當時西方世界的腐敗、混亂和分裂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以致在人類的文明發展史上一路遙遙領先。特別是初唐時期的「貞觀之治」,如一輪皓月,照亮了人類歷史的整個夜空。
  • 《壽康寶鑑》裡記載的一個因果故事,引發了我的一些思考。故事中藍潤玉的行為,在現代人眼裡,不僅不算啥錯誤,很可能還會被人以「痴情」「追求愛情」等來看待,會看成一段有「浪漫情愫」的「暗戀」及「美好回憶」。可是,他的行為卻遭到了天譴惡報。
  • 北宋初年,在益津關一地(現今河北省霸州市),名將楊延昭成功運用「火牛陣」大敗韓昌的五萬鐵甲騎兵,重現了這場經典戰役。
  • 鐵甲騎兵,是騎士與戰馬都穿著堅固鐵甲的兵種。他們同時具備極高的防禦與攻擊能力,主要用以前線衝鋒擊破步兵之方陣,在東西方戰史上都有過輝煌戰果的紀錄。在北宋時期的遼國也有著這樣一支精銳部隊,一度讓宋軍陷入苦戰,但這支部隊最後是如何被打敗的呢?這便是在河北當地流傳千年的楊門女將大破鐵甲騎兵的傳說......
  • 傳說大禹治水留下的海眼,在江陵縣城的南門外就有一個。「海眼」有龍、各種神獸或神靈鎮守,不能輕易移動、打開,否則海水就會倒灌陸地,形成洪水災害,江陵城就發生過這樣的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