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

【文史】中國上古社會 道德令人驚歎

黃帝統一華夏各部族,使天下大定。(柚子/大紀元)

五千年前的中國上古時期,約當五帝時期,是神人共處的聖王時代。社會淳樸,百姓生活簡單,沒有豐富的物質享受,但人們道德高尚,精神愉悅富足。那時家家夜不閉戶,人與人之間相互關懷;河流清澈見底,魚蝦肥美,猛獸不傷人。人和自然萬物和諧相處,猶如世外桃源般的寧靜絕美,是華夏神傳文明中一個令人心生嚮往的時代。

黃帝以道治國 天下昇平

黃帝像,出《Portraits de Chinois celebres》(歷代帝王聖賢名臣大儒遺像),18世紀繪製,法國國家圖書館藏。(公有領域)

黃帝於涿鹿之戰誅除蚩尤後,統一華夏各部族,天下大定。黃帝是修煉得道之人,任用賢能,以九行「孝、慈、文、信、言、忠、恭、勇、義」 教化百姓。

《列子》記載,有一天黃帝白天睡覺,夢遊到了上古神國華胥國,那是個舟車腳力都無法到達的地方,一個奇妙的極樂國度。沒有君主等管理者,一切順其自然;百姓沒有私慾,沒有執著生死存亡,沒有生老病死等一切痛苦,一切與自然相應;百姓有特殊能力,可以凌空飛行,水火和自然萬物等都不能傷害他們。

黃帝醒來後,召來眾輔佐大臣說:「我閒居了三個月,靜心反省思考,終於在夢中受到啟悟,現在我明白了,最高深的道是不能根據常理求得的。」於是在悟得養身治國之道後,便以道治國,經過了二十八年,天下大治,幾乎像華胥之國一樣,成為半人半神的理想國度。

黃帝在位後期,天下大治,天人感應,祥瑞不斷。那時,鳳凰降臨人間,在宮中築巢,龍為黃帝駕車,麒麟遊走於苑囿。當時民風純樸,人心善良。人們不偷、不盜、不欺,互相禮讓,誠懇無爭,鄉野村夫都互相讓出財產,連豬狗都將食物吐在路上互相讓食,這在現今的社會看來,簡直是天方夜譚。

這些良善的特質應該是人原本最純真、最初衷的本性,在聖王明君的教化下,人心越發光輝善良。

帝堯德澤萬物 天下安樂太平

帝堯陶唐氏像,出《Portraits de Chinois celebres》(歷代帝王聖賢名臣大儒遺像),18世紀繪製,法國國家圖書館藏。(公有領域)

堯生活簡樸,愛民如子,為百姓樹立孝、慈、仁、愛的典範,天下太平安樂。當時有童謠唱說:「我們老百姓都豐衣足食,生活得快樂自在,這些都是因為帝王做得太好了,都是帝王恩德所賜,我們老百姓什麼都不懂,只知道順從帝王的法則去實行而已。」當時的百姓無憂無慮、生活悠閒自在,每天過著太平的日子。

有一位五十多歲的老人,在田野路邊一面敲著泥土,打著拍子,一面唱著歌,怡然自得。路人看到老人快樂無憂的樣子,都感歎地說:「如果沒有堯的恩德,哪有這般閒情來擊壤歌唱呢?」老人聽到後,說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何德於我有哉。」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擊壤歌》。老人經過長期的安居樂業,竟以為一切出乎自然,不知這些都是因為帝王的德政施惠於民,猶如春雨潤物,無聲無息,百姓似乎感覺不到帝王的存在。

舜德化萬物 人莫能及

帝舜有虞氏像,出《Portraits de Chinois celebres》(歷代帝王聖賢名臣大儒遺像),18世紀繪製,法國國家圖書館藏。(公有領域)

舜以德行名聞天下,大地都能感受到舜的教化。在歷山種田時,有大象跑來幫他耕地,有鳥兒飛來清理田間雜草。舜在歷山耕作時,歷山人因舜常常主動把自己開墾的肥沃土地讓給老弱者,自己再去開墾耕種荒地,人們受到舜的感化,都將好的土地讓給他人,不但沒有以往為了田界而爭的事,還能互相禮讓,和睦相處。

之前雷澤的漁民常為了漁場而爭吵,舜來到雷澤後,在舜的感化下,都能禮讓出魚多且有利於捕魚的位置;只要是舜去勞動的地方,便興起禮讓的風尚。舜才德兼備,製陶技術精湛,態度認真嚴謹,使製作出的陶器成色上好,美觀耐用。也因此帶動周圍的人認真從事,在製作陶器時,精益求精,完全沒有粗製濫造的現象。

舜以道德為本教化萬民,只要舜走到哪裡,人們都會很快慕名而來。一年的功夫,他住的地方就聚集成一個村落,二年就成為一個城鎮,三年就發展成大都市了。

「解民慍,阜民財,重華之德,人莫能及。」舜能消解民怨,逐漸豐碩人民的財富,虞舜的大德,是後人比不上的。

聖王傳流 聖賢繼統

許多聖賢接續傳統,上古以來的道統得以承傳不綴。上古時的聖王厚德有道,不以天下為私,順天敬神,所以能德化天下,厚澤萬物。因為君王賢明,所以人民安樂,讓人對上古時期的百姓心生羨慕,對上古時期的高道德社會驚歎不已。@*#

責任編輯:王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