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君俱樂部董事長的困惑:職業足球就是燒錢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12月11日訊】 回首在職業足球界內艱難闖蕩的6個春秋,陝西利君俱樂部的董事長李志民一直有個揮之不去的困惑———我為什么要搞足球?

  1996年,37歲的李志民帶著一腔熱血來到三秦大地,在中國大西北扯起一面職業足球的大旗,在西安建立了國力俱樂部。然而他當時并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要來從事職業足球。

  “當時是受社會氛圍的影響,我就糊里糊涂地踩進了這個圈子。”他說,“當時我對足球認識不深,一直認為它是簡單的體育運動。”

  可職業足球一點都不簡單。作為一個民營企業的老板,李志民當時創建俱樂部的目的無非是為了賺錢盈利。然而,在中國足球嚴峻的生存環境面前,那只是一個不可能實現的夢想。上個賽季是陝西國力俱樂部最紅火的時期,塑造了國內最火爆的“超白金球市”。即使如此,李志民發現他們仍在賠錢。

  “上個賽季我們門票收入1200万,賣球員也掙了一些錢。”李志民困惑地回憶,“俱樂部全年收入人民幣3870万元。但我們支出高達4200万,還是虧了。”

  李志民沉痛地透露,從1996年至今,陝西利君俱樂部已經花費1.7億人民幣。1.7億,這對一個財力一般的民營企業來說,無疑是個天文數字。

  他說:“中國的職業足球就是在燒錢。我算過一筆賬,如果按每個俱樂部每年投資5000万來計算,那我們15個甲A俱樂部每年就要燒掉7個多億。”

  中國職業足球改革已有9年之久,總投資數触目惊心。然而花了這么錢,結果換來的是一個艱難的生存環境。

  据統計,9年期間,27家甲級俱樂部的所有權更替了30多次。

  大連万達變成了大連實德,四川全興變成四川大河,就連國力也被冠上了利君的頭銜。足球大省廣東一度擁有廣東宏遠、廣州太陽神等數家甲級俱樂部,現只剩一個廣州香雪在苦苦掙扎,其他全都銷聲匿跡。

  中國的足球俱樂部之所以頻頻“城頭變換大王旗”,主要是因為他們都遇到了無法克服的生存危机。那些足球運動發達的國家和地區的俱樂部早就找到了自己的生存模式。比如英格蘭、德國和意大利等經濟發達地區的俱樂部,主要是靠門票、電視轉播權和俱樂部產品的銷售來維持收支平衡。而在巴西、阿根廷等經濟不夠發達的國家和地區,俱樂部大多靠培養和出售球星生存。

  而中國的足球俱樂部雖經9年的艱苦探索,卻始終沒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低迷的球市讓俱樂部門票收入損失巨大,就連七屆甲A聯賽冠軍得主大連實德俱樂部也被迫用免費送票的辦法來刺激球市。英格蘭等地的俱樂部能從電視轉播權的轉賣中得到自己俱樂部30%到40%的收入。而中國的電視業尚欠發達,俱樂部從轉賣電視轉播權得到的那點錢,与他們龐大的開支相比,無异是杯水車薪。中國足球俱樂部在產品開發收入這方面几乎為零。而中國這塊貧瘠的足球土地上,培育出來的能到國外踢球的球星也是鳳毛麟角。更可怕的是,中國職業足球還不能讓人看到美好的前景。李志民說,“不要說三五年內,即使用10年的時間,我想中國的足球俱樂部也不會盈利。”

  李志民的悲觀有充分的理由。中國足球雖然職業化了,但卻遠遠沒有實現商品化這個目的,還無法被包裝成一個商品在市場上推銷。本賽季低迷的球市就充分說明了這點。

  現在,中國超級聯賽又要啟動了,各個俱樂部勢必在球員工資、獎金和購買外籍球員上“燒”更多的錢。而電視轉播權、門票、俱樂部的產品開發和對球星的培養等不利因素,并不會因中超的啟動而得到改善。中超俱樂部一樣還是找不到自我造血生存的方式。

  在中國運營職業足球俱樂部只會賠錢,不可能賺錢,這就是讓眾多企業望而卻步的主要原因。

  李志民對此深有感受。他說:“整個社會對搞足球沒有積極性,就我們這些人在苦苦撐著。如果早知現在這個樣子,當時我絕對不進來,就像現在別人死活都不進來一樣。”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甲A綜述:京連深三足鼎立 戚務生復出紅塔平局引裁判爭議
中國足協:改判點球是錯判 李玉紅停哨一年
甲A﹕重壓之下心態急躁﹐國安不敵魯能讓出榜首
甲A﹕大連實德苦戰小胜泰達﹐ 重登積分榜首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