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好評

透視中國:英年早逝的陰霾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12月2日訊】北京各大醫院心腦血管疾病患者連日猛增,中年人猝死的病例時有發生。安貞醫院急診搶救中心高姓主治醫生說,入冬後每天前來就診的患者達200多人,比平時多了兩倍,其中不少是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朝陽醫院急診科李姓主任說,有時一天會接收六七名重病號,主要是四五十歲的中年人,症狀是胸痛、偏癱失語。北京市急救中心和999急救中心,入冬後也進入繁忙狀態,前者每天會接到300多個呼救電話,後者每天平均出車210趟,患者中九成是心腦血管病人。猝死患者正在年輕化,40多歲的人較多,據悉,中年人心肌梗塞猝死率是十年前的兩倍。

*英年早逝,是籠罩中年人頭上的陰霾。

41歲的影視明星李媛媛,筆者去年採訪過她。今年10月,她患宮頸癌病逝。這位多次獲影視大獎的女星,演技精、講藝德、人品好,追悼會那天,5000多觀眾自發前往八寶山追思,網站上,網民稱她”人間天使”、”初春,一朵白玉蘭”。59歲的江蘇省副省長姜永榮,今年春,筆者在南京採訪時他也在場。8月他因突發心臟病逝世。48歲的上海復旦大學博士生導師鐘家棟,一年前病逝,他是中共黨史,特別是鄧小平理論專家,著有學術著作9部、論文60篇

*痛失“中流砥柱”

這些年來,一大批才學橫溢的科學家、藝術家等知識分子,都在50歲上下猝然撒手,一個個知識精英在事業如日中天時,突然病逝,令人痛心惋惜。憑腦海記憶就能數出他們中間的一大批名字。他們是:數學家張廣厚、羅健夫、洪崇威、光學家蔣筑英,氣象學家曾再順、煤炭學家奕、電力專家陳安樂、船舶專家華怡、物理學家蔡詩東、崔長庚、陳楊、力學家卓克聰、世界宗教學家張躍、實驗語言學家楊順安、篇章語言學家廖秋思,梵語學家趙國安、小說家路遙、周克芹、莫應非、邵志安、祝興義、餘樹森、王小波、音樂家施光南

據一分追蹤了十年的”知識分子健康調查”反映,在中國大陸知識分子最為集中的北京,這一人群平均壽命從十年前的59歲降至54歲,比當時全大陸人口普查的北京市平均壽命低近20歲。中國科學院系統在職科學家平均壽命僅52.2歲﹔國家體制改革委員會的一個專項調查結果表明,知識分子平均壽命與全大陸平均壽命相比要低10歲﹔中國科學院七個研究所和北京大學五年間,有134名專家、學者去世,平均年齡53.3歲﹔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科研人員患病率高達80%,動物所體檢未見異常的知識分子僅5%,數學所患高血脂症的知識分子佔71%

數字觸目驚心。從這些中年人中找出共同點並不困難。他們往往身兼數職,在單位都是中流砥柱、任務繁重,長期超負荷工作,事事親力親為,工作環境和辦公條件不佳﹔他們不同於一些金融、管理等熱門專業的同行,沒有額外收入,正規途徑的收入微薄、家中清貧、生活習慣和質量較差﹔他們平時幾乎不上醫院,連軸轉地工作,體力透支從不當一回事,結果走得突然,往往連遺言都未及留下。

就說鐘家棟,這位中共復旦大學黨委副書記兼任的職務有:復旦發展研究院研究員、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副主任、經濟研究中心常務幹事、上海市中共黨史副秘書長、鄧小平理論研究專業委員會主任、上海市高校”兩課”評估專家組成員.還可以羅列許多。他往往白天干行政,晚上做學問,本身有一點輕微的先天性心臟病。

*變換生活方式

人們常說,影響健康的因素在於外因和內因。這一人群面臨的是頻率和強度都比普通人高得多的社會緊張。他們追逐的目標必然是不容易實現的,也就更需要專注自己所要完成的工作。緊張事件在一段時間內的積累,最終會產生一種有損健康的緊張後效應,腺體激素分泌過多,肌體出現衰退。

上海復旦大學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孫時進對此建議,不要將容易引起緊張情緒的工作集中在一段時間處理,要學會與人合作,孤獨而不合群有害健康,掌握理性思考問題的方式,建立正確價值觀,養成健康領導生活方式,關愛、寬容、寬恕是身心健康的萬靈補藥。

愉悅自己、寬厚待人、熱愛生活,人活著不就是品味一種感覺嗎? (BBC12月2日)

◆我的意見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