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長廊

米芾–海嶽五帖之逃暑帖  

(http://www.epochtimes.com)

米芾(西元1051~1107年),字元章,號襄陽居士,鹿門居士,海岳外史。官至禮部員外郎,禮部在唐、宋又稱為「海宮舍人」,故世稱「米南宮」,本名 ,四十一歲以後才改名為芾。

米芾的書法,以廣氾吸收前人的長處為基礎,他曾敘述自己的學習過程說:余初學顏,七八歲也,字至大一幅,寫不成。見柳而慕緊結,乃學柳金剛經;久之,知出於歐,乃學歐;久之,如印板排算,乃慕褚而學之最久;又慕段季轉折肥美,八面皆全,久之,覺段全繹展蘭亭,遂並看法帖,入晉、魏平淡,棄鍾方而師師宜官,劉寬碑是也。篆便愛咀楚、石鼓文,又悟竹簡以筆 行漆,而鼎銘妙古也;老焉。其書壁以沉傳師為主,小字,大不取也,大不取也。

由此中可知米芾學者書法的過程是漫長而曲折的。他臨摹的對象由唐代顏、柳、歐、褚上溯魏晉,更遠追先秦咀楚文、石鼓文與鼎銘,其泛覽博觀、多方取資是前人所罕見的。

米芾精通前人的筆法,因此當時有人嘲笑他是「集古字」。但他在精熟古人筆法後,能擴充運用,成為自己的面目。他曾說:「既老而始成家,人見之,不知以何為祖也。」可見其深知古人法度的重要。所以在學古方面,米芾的功力無疑是最深厚的,由唐人而上溯魏晉、更上溯戰國,形成他獨特的精彩生動,跳躍逸宕的筆法,將其為人的性情與寫字時的感受發揮無遺,而每一字的結體都是古人的,每一筆的筆法都是有來歷,這也是由復古而變古的一個例証。

此為海嶽五帖中之逃暑帖,本帖不論字的結體和用筆,均有米芾個人獨特的風格,

筆態較為妍媚而溫潤,絲毫沒有放縱的筆法夾雜其間。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明 王鐸 行楷 (9/25/2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