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清漣 改革到底為的是什么?我們在改革中究竟得到了什么?

中國改革的得与失(全文之一)

何清漣

人氣 5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5月2日訊】回顧持續了23年的經濟改革后,許多中國人都不由自主地要提出這一問題。盡管在80年代民眾曾因改革而普遍受益,但90年代以來經受种种痛苦的人卻遠多于獲益者。毫無疑問,今后中國需要繼續改革,但“需要什么樣的改革”卻成了人們日益關心的問題。目前這种缺乏政治民主化、日益向個別利益集團傾斜的“改革”只會使中國陷入深刻的社會危机。

一、對中國改革得失的几种算法

對中國改革的得与失,從不同的立場出發有不同的算法。

中國政府理所當然是只計算“成就”,其標志就是每年的經濟增長率以及几個亮麗的“現代化櫥窗”(如上海、北京、廣州、深圳等城市);而与財富的生產同樣重要的財富的分配狀況卻被刻意掩蓋起來。經濟增長現在构成了政府的合法性基礎,也成了不少樂于与中國政府在研究項目上合作的外國學者對中國的發展持樂觀看法的依据。至于中國政府習慣性地對統計數据造假這一特點,卻被這些學者出于种种原因而忽視。于是形成了一种值得注意的“循環”:壟斷了各种信息供給的中國政府是所有研究資料的權威提供者,而一些外國學者根据這些資料所做的研究,不管与中國的現實有多大差距,又被中國政府有選擇地登載在《參考消息》及其它各种介紹國外的中國研究的報導中。中國政府藉此向本國民眾證明:中國經濟建設的成就已為外國學者的學術研究所論證并認可!在表面上民族主義情緒高漲、實則在西
方文明面前深深自卑的大部份中國公眾當中,外國學者的“科學論證”還是有相當市場的。而中國政府對這些研究結果的“認可”,則成了這些外國學者進入中國訪問考察、并爭取本國研究經費的“條件”。當然,中國政府与這些外國學者在資料与論證上互相賦予“合理性”的利益關系,對學者們來說畢竟不太光彩,因此被深深掩蓋起來。

當局在修改歷史与控制輿論上向來有丰富的經驗,目前在虛构“改革成果”与社會現狀方面更是不遺余力。中國的媒體善于制造虛假信息,這只要比較中美兩國最重要的報紙《人民日報》与《紐約時報》就不難看出。讀者若只閱讀這兩家報紙的本國新聞,一定會得出如此印象:美國社會問題叢生,而中國則是一個几乎沒有社會問題的“美好世界”。而這种“謊話重复1,000遍就成了‘真理’”的“戈培爾定律”所產生的歷史后果已顯現出來:一些國人對“文革”時期的報紙深信不疑,那些連毛后的政府都承認有不少虛假成份的數据,竟然被個別中國學者用來證明“文革”時期的偉大經濟成就。[1] 如果說,“文革”及“文革”前的政府只會愚蠢地使用政治高壓与專政手段強迫人們說謊,那么這些年來政府的政治智慧已有所“提高”,它不但學會用利益手段控制國內傳媒与學術界,還將這一手段用之于控制國際社會欲与之交往者。

中國的部份經濟學家對90年代以來“改革”造成的嚴重分配不公其實了然于心,但出于利益驅動,他們不是批判這种只照顧極少部份權勢者利益的“改革”,而是竭力為這种“改革”作“學術”辯護。為此他們提出了一种“代价說”:首先,他們构造了一個“世界”,聲稱社會中只存在政府官員、企業家以及為這兩部份人服務的學者,其余的社會階層則被排斥在這個“世界”之外;然后他們創立了所謂的“代价說”,即中國的“改革”必須付出代价,而這“代价”就是要容忍腐敗,用“體制外資源(金錢)來贖買體制內資源(權力)”;這种“權錢交易”被譽為“成本最小、效益最大”的“交易方式”,他們認為,通過這种方式就能促使中國經濟盡快轉軌。前几年在中國引起極大爭論的“經濟學家要不要講良心、經濟學是否道德中立”這一外國讀者多少會感到荒謬的問題,就是在這种背景下堂而皇之地登上中國的學術殿堂,并成為一個煞有介事的學術命題。有几位著名的中國經濟學家曾公開提出,“經濟學家就是要与利益集團相結合”,有人還公開提出要建立一個按權力地位分配社會財富的等級序列[2]。

另外還有一种算法直到90年代中后期才漸漸浮出水面,那就是根据社會常識計算改革的得与失。持這种觀點的學者認為,中國經濟改革的實質就是一個全社會的利益再分配過程;他們關心的是,在90年代以來的“改革”中,哪一部份人最終獲得了最大利益?他們又是通過什么手段獲利?他們的利益是不是建立在其他階層利益受損的基礎上?而大多數老百姓在90年代以來的“改革”所构造的新社會階梯中又居于一种什么樣的社會位置?“改革”代价由誰支付?又是誰在享受“改革”成果?這种算法代表著中國改革良心的叩問。隨著這种叩問的升級,反思中國的“改革”逐漸成為中國思想界1998年以來的一种潮流。但這种潮流只持續了兩年左右,從2000年開始,便受到政府日益嚴厲的打壓,此后在國內的媒體上已得不到任何表達机會。在中國社會的各階層當中,利益受損集團(如下崗工人与農民)根本就不具備討价還价的“議价能力”;他們表達利益訴求的各种抗議活動,如對苛捐雜稅、地方官員及企業經理的腐敗、司法不公正等等的抗議活動,一直受到各級地方政府的鎮壓。這种體制化的暴力壓迫,正是今日中國底層人民生活狀況難以得到改善、正義難以得到伸張的重要原因。
待續
下期內容:對改革的反思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何清漣﹕中國經濟的現狀和投資環境 (4/15/2002)    
  • “世風日下”是如何產生的? (3/27/2002)    
  • 《中國的陷阱》作者何清漣哈佛演講 (3/14/2002)    
  • 何清漣:中國改革誰失誰得(摘要) (3/13/2002)    
  • 何清漣﹕中國改革誰失誰得 (3/13/2002)    
  • 市場失靈與政府失靈——中國經濟的反市場形態根源分析 (2/23/2002)    
  • 何清漣 : 中國大陸黑社會組織 (1/25/2002)
  • 相關新聞
    何清漣 : 中國大陸黑社會組織
    市場失靈與政府失靈——中國經濟的反市場形態根源分析
    何清漣﹕中國改革誰失誰得
    何清漣:中國改革誰失誰得(摘要)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