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報囊中物 普立茲獎大小眼

人氣 2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5月20日訊】美國媒體批評界最近對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和華爾街日報等四家大報包辦今年普立茲獎的現象,大表不滿;質疑普立茲獎的公平性與公正性,並憂慮德高望重的普立茲獎已淪為「大報俱樂部」,而使得其他一千四百七十四家報紙只能年復一年地望梅止渴。

紐約時報四月上旬在十四個普立茲獎項目中囊括七項大獎,創下空前紀錄;華盛頓郵報和洛杉磯時報各得兩項大獎,華爾街日報獲一項大獎。

普立茲獎是由十九、二十世紀之交的名報人約瑟夫 普立茲(Joseph Pulitzer)所設立,一九一七年開始頒贈給對新聞、文史及音樂有傑出貢獻的報紙、記者、作家、詩人及作曲家。八十五年來,美國新聞界恆視獲得普立茲獎為最高尊榮,等同於科學家和醫學家獲得諾貝爾獎。

據哥倫比亞大學新聞研究所出版的〈哥倫比亞新聞評論〉雙月刊(五、六月號)統計,自五?年代至九?年代,紐約時報已獲五十一次大獎,傲視同儕,美聯社三十二次、華盛頓郵報三十一次、洛杉磯時報二十三次、華爾街日報二十二次。

紐約時報今年能夠領袖群倫的原因,與九一一事件有密切關係,在十四個獎項中,即有九項與九一一事件有關,時報獲得七項。九一一事件不僅助成時報得獎,且使時報和紐約其他報紙在全美報業蕭條聲中,銷路直線上升。時報在九一一事件後增加百分之三點八,日銷一百一十九萬四千份,創九年來新高;紐約郵報增加百分之十五點四,日銷五十六萬三千份,創十五年來新高;紐約每日新聞增加百分之二點二,日銷七十三萬三千份,創六年來新高。

媒體批評界認為隸屬於哥大新聞研究所的普立茲獎遴選與評審委員會太過偏重大報而忽略小報,因此造成獎項每年都集中在大報,以及其他一些有聲望的報紙身上「除四大報之外,今年得獎的有紐約長島新聞日報(Newsday)、基督教科學箴言報」。批評界表示,日銷十萬份以下的報紙,占全美日報的百分之九十三,普立茲獎評審委員會顯然應重視這些代表「沉默大多數」的小報。其實這些小報有不少內容充實、編採與言論均屬上乘者。批評界建議普立茲獎遴選委員會應仿照全美雜誌獎,以銷售份數來分等競賽(即日銷百萬份以上的報紙一起角逐,日銷五十萬至百萬的報紙一起比賽,餘類推),如此方不致造成大報永遠得獎,小報永遠向隅的遺憾。

前紐約時報執行總編輯法蘭柯(MaxFrankel )三年前即曾撰文建議普立茲獎遴選委員會採用銷售份數多寡的方式,分等競賽,以解決「普立茲困局」。事實上,普立茲獎當局亦曾討論改變遴選辦法,然未獲共識。現任普立茲獎委員會執行長托平(Saymour Topp ing),已在職九年,將於七月一日退休,由哥大新聞研究所教授基塞勒(Sig Gissler)接任。托平在四?年代末曾以美聯社記者身份長駐南京,採訪馬歇爾赴華調處以及國共內戰,後出任紐約時報主責編輯(managing editor);基塞勒則曾任密爾瓦基日報總編輯。

以報份銷售多寡作為分等競賽的構想,遭到不少人反對。反對者認為報紙不論大小,均應以追求卓越為首要職志,而普立茲獎的宗旨即是獎勵「卓越」(excellence)。然而,紐約時報等大報在經費充裕、資源厚實、人才濟濟的優質條件下,報紙只會一天比一天好,而小報亦只能在侷促的環境中,力爭上游。媒體批評家認為美國報界已很明顯地出現了「品質鴻溝」(qualit y gap),而且大報品質蒸蒸日上,中型報與小報的品質停滯不前甚或普遍走下坡,經濟不好(廣告太差)亦嚴重影響到編採水準的提升。批評界說,「品質鴻溝」已愈見惡化,即連約瑟夫?普立茲所創辦的聖路易郵訊報(St. Louis Post-Disp atch),本為一好報紙,但自一九七二年起即未再得普立茲獎;費城詢問報在八?年代曾獲十一次獎,此後即與普立茲獎無緣。

一名媒體批評家不得不承認,「大報得獎,小報怨歎」的現象,也許很難改變。他說,紐約時報一百五十年來能夠維繫高品質於不墜的原因,就是老闆和編輯部高層不斷在發掘人才,而報紙最重要的即是人才。在過去十年,從洛杉磯時報跳槽到紐約時報的記者即多達三十二人,其中包括採訪阿富汗戰爭而獲得今年普立茲國際報導獎的巴利比拉克(Barry Beara k)。(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華爾街日報報道中國打壓法輪功 獲普立茲獎
普立茲獎揭曉 中共鎮壓法輪功報導獲獎
普立茲獎揭曉
鎮壓法輪功報道奪普立茲獎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