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天琪:“殺雞儆猴”──再論香港的沉淪

廖天琪

人氣 2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6月13日訊】前不久為《觀察》網站寫了一篇文章 --“香港的沉淪”,論香港拒絕人權活動家吳弘達入境,顯示出香港回歸後,不過五年的時間,自由度已經出現嚴重傾斜。最近大陸的官方雜誌《中華兒女》,要控告替自己打抱不平的香港刊物《動向》,這件事的荒謬性引起了《動向》《爭鳴》兩家姐妹雜誌的讀者和作者的義憤,紛紛寫文章抗議。由於此事的發端者《中華兒女》,顯然有強硬的後台,可以推測它應是中共官方,這成為一件政府對香港新聞自由進行《殺雞儆猴》的先兆。我想先從“雞”的反應來切入問題。

根據我目前手邊所搜集的不完全資料, 香港的《明報》《文匯報》《星島日報》《大公報》 以及大陸的《中新社》對於將控告《動向》的報導來看,他們都清一色有個特點:隻字不提《中華兒女》的官方背景。據《動向》的說法,該雜誌是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 (實際上是共青團中央)主辦的。如果這種說法是正確的, 那麼等於是中國政府將控告香港一家雜誌。據筆者所知,香港的媒體對這件事的反應十分低調,簡直可以說是冷淡。怎麼雞脖子已經擱在刀下了,還不能引起“眾雞喧嘩”?莫非是“暴風雨前的寧靜”?這事大有蹺蹊,非比尋常。

“一國兩制”下的香港也還是 -(感謝上帝或老天爺)- 有它那帶著“殖民地烙印”的新聞法的。也就是說“新聞自由”是有所保障的。要給一家報刊雜誌掛上“誹謗罪”的彩,絕對是件難打的官司,無錢無勢,誰敢輕舉妄動?按《動向》四月份的報導, 該雜誌將“被停刊整頓”, 那麼被“惡意誹謗”而受到損失的應該是加害於雜誌的第三者 □ 管理新聞媒體的中宣部。按照一般的邏輯: 一個惡漢強姦一名婦女,第三者路見不平而呼救,惡漢怒而棄婦人不顧,欲毆打路人,於是又引起更多的路人不平,大家群起而攻之。現在這個故事有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版本:惡漢強暴婦人,一位書生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婦人奪其刀,怒曰,他還沒佔到便宜,你窮嚷嚷什麼,須是壞了老娘的名聲。圍觀者皆默然無語,怕悍婦的刀落到自己頭上。

這個故事一點兒也不匪夷所思。常在報刊上讀到,大陸有女子被強暴或有人落水,圍觀者上百,大家抱著看馬戲不花錢的既興奮又悠然的態度,不見血流或屍體就不散,伸出援手的人是沒有的。如今這種東土之風,竟然已經刮到受過西風洗禮的香港,中華民族的民風果然所向披靡,十分強悍。如今才明白,小時候讀的歷史課本上總是寫著,中國文化如同大熔爐,(也就是柏楊所說的“醬缸”),任何蠻夷之邦一經接觸,都會被同化,誠哉,斯言。

把香港的媒體比作“雞”,似乎不敬,但是從中共欲拿《動向》開刀的景象來看,香港同行的軟弱態度實在令人不敢恭維。須知“雞”的命運無他 □“待宰”二字而已。

話既然已經說到了“雞”的頭上,現在再說說“猴”。

曾經是“東方之珠”的香港,其魅力無他,外商的聖地,投資者的樂園是也。這個免稅的自由貿易港口,人工便宜,沒有繁文縟節的官僚主義,加之近二十多年的廉政公署的運作,使得中國人的社會鈔票大把流,卻沒有貪污腐敗的現象,這是數千年中國社會中絕無僅有的異象。這種繁榮昌盛所依靠的另一個決定性因素是輿論自由。小小一個香港,它那六百多萬人口竟然擁有幾十上百種的報刊雜誌,真是蔚為奇觀,這才真是香港人的驕傲。

九七之後各方面都在轉向,教育,行政和司法領域的獨立性逐漸順著北京的風向轉,媒體的自律性更讓外商感到不安。據德國明鏡周刊(Der Spiegel)
的駐港記者Stefan Simons五月份引述CNN評論家 林和立(Willy Wo-Lap Lam)的說法,北京和香港根本用不著害怕異議分子和批評者的指指點點,因為“香港實力雄厚的資本家和中共政權的利益一致”。推而演之,按林和立的邏輯,讓不安分子多鼓譟一下,反而點綴了香港活潑自由的氣氛。可惜江澤民和董建華的“肚量”不夠撐船。目前香港依然還是個自由貿易的國際港口,除了“愛國商人”,還有不少外資企業和“無祖國”的商人,這些人的嗅覺如同股市一樣,極為敏銳。當他們感覺到香港的輿論和言論自由受到遏制時,就會跳離這條鐵達尼號。

“殺雞儆猴”的結果將是把猴子全嚇跑了,當外資開始撤時,中國的經濟也會受到極大的衝擊,至於這對台灣的民心會有怎樣的震撼,那就更不言而喻了。 (6/10/2002 12:5)

--轉自《觀察》http://observechina.net/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深海探奇:神秘古船千年不腐
宁波海域一天兩起沉船事故 1人死亡10人失蹤
[早盤] 科技利空消息令華爾街沉淪
2001年度演唱會:麥當娜"沉淪"演唱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