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7月19日訊】多年前﹐人類就發現了特定的聲音可以使植物舞動的草木知音現象﹐但其原理一直是一個不解之謎。中國科學家精確地測定出植物的自發聲和接受聲的頻率﹐揭開了草木知音的科學原理﹐並運用發明的植物聲頻控制技術大大地提昇了作物產量和品質。
中國青年報7月18日報導,目前﹐這種奇特的技術已在美國和中國北京﹑新疆﹑山西等地的133公頃農田應用﹐30多種農作物產量大幅度提高﹐抗病蟲害能力也有所增強。
這項技術為青島物理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所有。該技術的發明者﹑生物物理學家侯天偵早年畢業于中科院沈陽林業土壤學院﹐曾在美國從事研究工作多年。他發現植物具有類似于人體經絡的控制系統﹐創立了植物經絡學說。
侯教授現任青島物理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副董事長。自1986年以來﹐他赴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和美國生物科技公司合作研究8年﹐期間他還以新疆林業科學研究院生理生化研究室主任的身份主持研究植物控制系統的基礎研究項目﹐組織國內外7所院校及研究所的14位學者進行跨學科攻關。侯教授從植物的電﹑聲﹑熱﹑核等生物物理特徵的測定﹑植物的光合﹑呼吸代謝以及運動週期等方面的研究中﹐發現和實驗證明瞭“植物具有類似于人體和動物的經絡控制系統”﹐發現了植物經絡系統的穴位﹐提出了植物控制系統的理論﹐創立了植物經絡學說。該項基礎理論研究1994年通過了新疆科委主持的鑒定﹐鑒定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
1995年﹐侯天偵教授再次赴美合作﹐進行了5年的研究和大面積的田間試驗。他針對植物普遍具有自發聲和接受聲的特性﹐精確地測定出植物的自發聲和接受聲的頻率﹐並通過頻譜分析﹐找到了能夠刺激植物生長的最佳頻率和波段﹐使之與植物的自發聲發生諧振﹐匹配吸收﹐增加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綜合吸收能力﹐促進其科學生長髮育﹐達到增產﹑優質﹑抗病的目的。由此﹐發明瞭植物聲頻控制技術﹐研製出植物聲頻發生器。
侯天偵教授的重大發現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他多次到巴黎﹑芝加哥﹑北京等地參加國際學術研討會﹐先後發表了植物經絡現象﹑植物控制系統等方面的研究論文7篇﹐轟動了美國﹑英國﹑日本﹑法國﹑澳大利亞等國的學術界。斯坦福大學﹑戴維斯大學﹑伊利諾伊斯大學和日本三菱公司等財團企業紛沓而至﹐重金相邀。
神奇的“音箱”
根據植物經絡學說研製出來的植物聲頻發生器看起來像音箱﹐4面各有一個喇叭﹐可支放在地裡向四週發射聲波。這些聲波聽起來像長短不一﹑高低不同的風笛聲﹐可以擴張植物葉面氣孔﹐增強植物的光合作用﹐從而刺激它們的快速生長。
侯天偵教授說﹐植物聲頻發生器操作起來也非常簡單﹐可根據不同作物及當時的溫度和濕度﹐選擇不同頻率的波段。一般每週使用3次﹐每次3小時﹐一隻發生器發出的聲波可覆蓋大約100畝(合7公頃)作物。
實驗結果顯示﹐這種技術可使玉米﹑草莓﹑棉花等增產一到五成﹐給人類帶來的效益是巨大的。
山西省臨猗縣農民韓隨虎在他承包的3公頃棉花地裡使用了一臺造價不超過4000元的植物聲頻發生器﹐棉花比以前增產了三成。他說﹕“棉花聽了這種聲音特別高興﹐苗躥得高﹐葉子綠﹐分枝多﹐開花大﹐結出的棉桃比以前多一倍。”
據新疆建設兵團農六師在200畝棉花地的實驗﹐應用植物聲頻控制技術每畝一年投資約10元人民幣﹐增產15﹒5%﹐每畝增收110元﹐投入和產出比為1﹕11。
北京市順義區潮白河蘇莊有500畝當今優秀的梨類品種新世紀梨園。2000年﹐技術人員對這些梨樹進行技術試驗﹐在118天的時間內﹐用聲頻處理49次﹐同時在葉面噴施微肥2次﹐結果不僅梨的產量增加了27%以上﹐而且梨的等級也有了顯著提高﹐一等品增加了80%多﹐二等品增加了8%﹐三等品減少了14%。
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加州一個農場裡進行的西紅柿對比試驗中﹐將成熟的西紅柿隨機採樣﹐擱置在室外陰涼處﹐一周後﹐處理區的果實新鮮如初﹐三周後果實仍然完好無損﹐而對照區的西紅柿已經潰爛了。聲頻處理降低了西紅柿的含水量﹐延長了貯藏期近一倍。
在加州的另一個草莓農場有200多畝試驗田﹐每月收5000盒草莓﹐使用聲頻技術後每月收7000盒。草莓苗由於第二年結的果實變小﹐品質變差﹐農場主需要每年更換一次草莓苗。用聲頻技術處理後﹐當年的草莓苗能保留到第二年和第三年﹐產量不減﹐品質不變﹐甜度還有所提高。農場主高興地告訴參觀者﹐他的3年生草莓苗結出的果實拿到市場上出售﹐顧客看不出與一年生的草莓有什麼不同。
聲頻控制技術從1995年至今在國內外的30多種作物﹑蔬菜﹑花卉和果樹上進行了7年的試驗﹑示範﹐記錄下一串串振奮人心的數字﹕
玉米經聲頻技術處理後﹐苗高增加17%以上﹐穗長增加22%以上﹐成熟期提前7至10天﹐增產達38%以上。
在溫室試驗中﹐3種生菜經聲頻處理後平均鮮重增加45%以上﹐田間試驗增產40%以上。
草莓經聲頻處理後﹐含糖量增加24%以上﹐Va﹑Vc﹑Vb含量分別增加了50%﹑213%﹑900%以上﹐33種礦物質元素有31種增加﹐2種減少。
人類探索的足跡
人類對草木知音這一自然現 象的探索﹐幾乎一刻也沒停止過。
人類對於植物聲控的探索至少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中國宋代的沈括﹑王灼分別在其著作《夢溪筆談》和《碧雞漫志》裡記載了一個草木知音的故事﹕當時的一位作曲家創作了一支叫作虞美人操的曲子﹐可以使江南的一種虞美人草枝葉舞動。
100多年前﹐達爾文也曾給含羞草連續吹奏巴松管﹐希望用音樂引起它的羽狀複葉運動。儘管實驗沒有成功﹐但他卻鼓勵著許多後來人堅持不懈地從事植物聲學方面的探索。
近年來﹐世界各國科學家進行了多種實驗﹐探索聲波或音樂對農作物的影響﹐希望用聲音提高產量或改良品質﹐並且出現了可喜的苗頭。
法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的科學家每天給西紅柿播放3個小時的優美音樂﹐使西紅柿可重達2公斤。前蘇聯也有人用同樣的方法收穫了重達2﹒5公斤的蘿蔔和直徑達60公分的大蘑菇。
然而﹐由於未能精確地測定出植物的自發聲和接受聲的頻率﹐並進行頻譜分析﹐也造成了許多矛盾和混亂的現象。
發展物理農業任重道遠
儘管物理農業技術是新世紀人類農業發展的大趨勢﹐但人們已經認識到﹐要推廣和發展新興的物理農業技術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專家們指出﹐20世紀的化學農業極大地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但隨著化肥和農藥的過量使用﹐造成地力衰退﹑農作物品質下降﹑環境污染等﹐嚴重影響到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當前﹐農業正處於由化學農業向生態農業過渡時期﹐而物理農業是實現生態農業的主要途徑之一﹐即將電﹑磁﹑聲﹑光﹑熱﹑核等基本物理學科的知識和相關領域的高新技術作為有效的物理肥源應用于農業中﹐在無污染的條件下達到增產﹑優質﹑抗病的目標。植物聲控技術及其產品則是物理農業的一個重要方面。由於世界各國日益關注可持續發展問題﹐無害﹑高效的科學技術將在21世紀的農業中得到更加廣泛的應用﹐植物聲控技術順應了這一髮展趨勢。
專家認為﹐中國約有1﹒27億公頃耕地﹐如果推廣這種技術﹐農業增產﹑增效的前景將十分可觀。他們建議說﹐作為物理農業組成部份的植物聲頻控制技術是一項新興技術﹐需要儘快提高認知度﹑加大研究投入和力度並加快推廣應用。
中國科學院植物學研究員宋艷茹研究員說﹐植物聲頻控制技術是物理農業的一個重要方面﹐而聲頻發生器是其初期的產品。她建議國家有關部門給予強有力的支持﹐包括急需開展的相應基礎性研究﹐擴大聲頻技術的應用範圍和作物種類﹐優化﹑規範產品的使用條件﹐深入研究聲頻技術的增產機理﹐更新換代產品等等。她還特別建議﹐各級政府應支持建立相應的物理農業示範基地﹐給農民提供一個可學習參照的樣板。
科技部技術市場管理促進中心研究員王曾榮說﹐要使這項物理農業技術在全國推廣﹐還有大量工作要做。植物經絡理論的進一步驗證和各種作物的自發聲頻率以及與環境的關係的研究和測定工作﹐不是一家青島物理農業科技公司可以完成的。相關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課題﹐需要國家支持﹐也需要更多的大專院校和研究所參與。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