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爆首宗本地感染登革熱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9月21日訊】可致命的登革熱病症在本港敲響警鐘,一名於馬灣工作的地盤工人,懷疑在本地被蚊咬後感染登革熱,現仍留醫情況穩定。香港醫學會會長勞永樂指出,過往本港發現的登革熱病人全部在外地染病,若發現本地個案,代表傳播病症的白紋伊蚊已累積到一定數量,可能會有更多人受感染,甚至會發展成為「風土病」。

據東方日報9月21日報導﹐患者為男性,居於元朗區,上月曾到內地旅遊。生署發言人表示,已在患者居所附近進行問卷調查及育市民。

勞永樂表示,白紋伊蚊在港一向存在,但一直沒有感染登革熱病毒,故從未發生過本地個案,如今發現本地個案,可能是因為受病毒感染的白紋伊蚊由外地來港之後繁殖到一定數量,又或是有人從外地感染病毒後回港,被本地蚊咬到,染有病毒的蚊再咬人而將病毒傳開。

勞醫生又稱,過往曾爆發登革熱疫症的地區,可在短時間內出現很多病例,若本港出現首宗本地個案,絕不能掉以輕心。

今年十宗外地傳入個案
登革熱患者會出現發高熱、嚴重頭痛、後眼窩肌肉及關節疼痛、惡心及嘔吐,三至四日後會發疹,部分患者甚至會惡化至出血、休克,嚴重者更會致命。

食物環境生署於下周一起展開今年第三階段滅蚊運動,該署表示由於白紋伊蚊產下的卵抗旱力強,可長期留在器皿上幾個月直至潮濕的環境才孵化,故即使雨季過後,也不能鬆懈。

本港今年共接獲十宗外地傳入的登革熱個案,最新一宗是一名卅八歲女子在八月與家人到泰國度假,期間曾被蚊咬,回港後證實染病。

食環署顧問醫生何玉賢指出,用以評估白紋伊蚊數量的誘蚊產卵器指數,由六月的百分之卅五點六下降至八月的百分之廿六點七,但今年至今的指數一直比去年高企,主要由於今年氣溫熱、雨量多等所致,雖然本港蚊患有改善,但由於鄰近亞洲國家不時爆發登革熱個案,九月份登革熱在港的風險亦未減退。

何玉賢建議市民採取簡單易行的滅蚊措施,需適當處理汽水罐、飯盒及棄置的容器,亦不應在晨運徑及政府土地貯水作灌溉用途。該署今年首七個月共發出九百多封蚊蟲滋生的警告信及一百九十次檢控,違例的主要為地盤。(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孟加拉登革熱十九人喪生展開撲滅行動
14年來最嚴重 登革熱病已八百五十九例
疫苗未研發成功  防治登革熱靠清除孳生源
陳水扁指示中央與地方全力合作防治登革熱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