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散文

「舉措」與「時氣」

――淺談古漢語詞組的一詞多義

十三經註疏(圖片由朝暉提供)

在傳統文化的研習中,我發現古漢語詞組不僅經常出現一詞多義現象,還與單字的讀音有關。比如「舉措」一詞,由於《漢語詞典》對「措」這個單字詞義標注的遺漏,使得現代人對「舉措」一詞的理解上有缺失。(《漢語詞典》對「舉措」的主要釋義是「舉動、行為」)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說文》:「措,置也。」也就是「措」這個字的主要字義是「放置」或「擱置」,比如《論語·子路》:「則民無所措手足。」其中的「措」是指「放置」;《史記·周本紀》:「成康之日,政簡刑措。」其中的「措」是指「擱置」,「刑措」意即「刑法擱置不用。」這個字義目前沒有爭議。

但是,很多人沒有注意到《康熙字典》對「措」其中一個字義的標注:「《漢書》亦作厝。通作錯。」也就是說「措」這個字由於跟「錯」讀音相同,所以可當「錯」的通假字,表示「錯誤、過失」。那麼「舉措」的詞義就變成了「行為舉止有過失」或「舉出其錯誤之處」。

例如:《漢書·宣帝紀》:「蓋聞上古之治,君臣同心,舉措曲直,各得其所。」其中的「舉措曲直,各得其所。」大意是「指出施政錯誤的地方,分辨是非曲直;讓事物或人都得以適當地安置。」古代的好皇帝都很重視官員的勸諫,聞過則喜,知過不諱,改過不憚。因此筆者認為這樣理解「舉措(找出錯誤)」一詞,更符合原文的內涵。

又如:《荀子·天論》:「政令不明,舉措不時。」其中「不時」是「時常、經常」的意思。這兩句的大意是「(君王)政令不賢明,(朝廷官員)行為會時常犯錯誤。」這是一個因果的句式,「舉措(舉止錯誤)」的詞義一目了然。但是,《漢語詞典》卻將這個句子中的「舉措」釋義成了「措置,措施」。如果真是「措」通作「錯」,那「措置」應該理解成「錯誤的處置」,「措施」應該理解成「錯誤的實施」吧。

「時氣」一詞《漢語詞典》的注釋是:(1)氣候、天氣;(2)時疫;(3)氣運(古代的典籍中沒有這種用法,詞典中所舉的例子也有可能是現代的作家誤用詞彙,因此我們在閱讀古代典籍時要把這個釋義排除)。據筆者考證,「時氣」與「時疫」就是古人說的「瘟疫」。例如,《漢書·鮑宣傳》:「歲惡飢餓,六死也;時氣疾疫,七死也。」宋·歐陽脩《與王發運書》:「尋而入夏,京師旱疫(乾旱加瘟疫),家人類(家人大多都)染時氣。」 宋·蘇軾《聖散子敘》:「若時疫流行,平旦於大釜中煮之,不問老少良賤,各服一大盞,即時氣不入其門。」不知為什麼《漢語詞典》不直接註明。

筆者還注意到中國古代的大醫學家對「時氣(瘟疫)」有獨特的見解,例如,唐代的大醫學家孫思邈《千金方》記載:「凡冬月,忽有大熱之時;夏月,忽有大涼之時,皆勿受之,有患天行時氣者,皆由犯此也。」孫思邈認為,冬天發熱,夏天著涼,剛好遇到瘟疫流行,就容易被傳染。

在古代的醫書上經常看到「天行時氣」這個詞,它的意思是「天降瘟疫」,換一句話說,古代的醫學家認為,瘟疫是上天安排的。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木部·降真香》還記載一種避開瘟疫的薰香材料:「(降真香)燒之,辟天行時氣,客舍怪異。小兒帶之,辟邪惡氣。」李時珍認為燒降真香[1]可以避開瘟疫;而上述蘇軾所描述的「聖散子」藥方也是說「即時氣不入其門(讓瘟疫不入自己的家門)」,這說明「天降瘟疫(天行時氣)」,古人沒有想要去消滅它或戰勝它,只是提供了避開它的方法;歷史上出現的瘟疫從來沒有被人類戰勝過。

結語:通過我們對「舉措」及「時氣」的詞義分析,筆者認為,在閱讀古詩文遇到不認識的單字或詞組時,字典裡的釋義只能當參考,實際領會詞組的意思還是要結合上下文的內容;並且兼顧單字的讀音,注意是否有讀音相同的通假字,以免出現理解錯誤。如本文所舉的例子「措」、「厝」都可以當「錯」的通假字。

附註:

[1]降真香是唐代文人及道家的真人很喜歡的一種香料,唐.·白居易《贈朱道士》:「醮壇北向宵占斗,寢室東開早納陽。盡日窗間更無事,唯燒一炷降真香。」其中「醮壇」即道家的祭壇。唐·張籍《和左司元郎中秋居十首》之六:「案頭行氣訣,爐裡降真香。」宋朝時期著名的道士、金丹派創始人、詩人白玉蟾甚至將他的丹房命名為「降真室」,有同名詩傳世。

筆者認為,現在整個世界的大環境正處於陰陽反背、陰盛陽衰的天象之下;植物也不例外,即使是山南邊日照很充足的陽木,其中的陰氣也很重;不管是降真香還是其它香料,如果不嚴格地進行去陰氣處理,都達不到「辟天行時氣」的效果,而且還有可能會起反作用。@*

責任編輯: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