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辰:關於中共抗疫表彰大會的幾個疑問

人氣 43

【大紀元2020年09月17日訊】9月初,中共召開「抗疫表彰大會」,大陸媒體稱:「這是一場致敬英雄、表彰先進的大會」。消息一出,有網友質疑,表彰名單中怎麼沒有武漢醫生李文亮的名字?

其實,這場表彰大會帶來的疑問不止這一個。

疑問一瘟疫源頭究竟在哪裡

2019年12月,武漢華南海鮮市場不斷有人出現「不明原因」肺炎。不到一個月,武漢及周邊多地封城。時隔3個月,中共呼吸病學專家鐘南山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在武漢,但沒有證據表明源頭在武漢。」

3月13日,中共外交部發言人趙某在社交媒體稱:該病毒可能是由美軍帶到武漢;

3月21日,中共黨媒《環球時報》,發表題為「意大利知名專家:中國疫情爆發前病毒或已在義大利傳播了」的報導;

6月上旬,北京新發地市場附近爆發疫情,這次是沒有肺的三文魚,遭懷疑為肺炎病毒源頭,被強令下架。

眾所周知,找到源頭,是有效防治瘟疫的必要條件。全球120多個國家支持調查COVID-19來源。世衛組織駐華代表高力(Gauden Galea),接受「天空新聞」採訪稱,世衛組織多次請求,加入中國正在進行的病毒源頭調查工作,但均被拒絕,且未提供合理理由。

瘟疫的源頭究竟在哪裡?這個問題無定論,預防就成了無的放矢。

疑問二有效的治療方法和藥物是什麼

自從2020年1月23日,中共承認疫情爆發武漢封城以來,但凡大陸與疫情有關的消息,採取的措施,無非是先封城或封社區,再建方艙醫院,或區域全員篩查。直到8月份,大連爆發疫情時,還是「封」字當頭。

「一刀切」式的處置方式,讓大陸的不同地域一旦淪為疫區,到處都上演相似的情景:有確診染疫者因等不到一張病床,而被迫在家隔離,眼看著一天天病情惡化,同一屋簷下的家人接連確診。有的確診者為了保護家人,選擇露宿街頭。也有需要依賴藥物或血液透析維生的慢性病患者,因為無法就醫而痛失生命。

現在究竟有沒有可靠的治療方法和藥物?一旦疫情再現,上述的人間慘劇,能不能避免重演?

疑問三早產的疫苗

獲得中共表彰的軍科院院士陳薇,此前在央視受訪稱,2月26日第一批新冠疫苗下線。

目前,業界公認的疫苗研發時間,短則三五年,長則十幾年。這裡姑且不去質疑陳薇團隊,是否存在超速研發疫苗的技術能力,單單這個在2月下線的疫苗,是否達到臨床應用的安全標準,就是個大大的問號。

美國之音8月21日報導,巴布亞紐幾內亞以安全為由,拒絕參加新冠病毒疫苗試驗的48名中國工人入境。

相關報導稱,這48名中國工人,是8月10日在大陸接受的疫苗試驗。目前中方已准許兩款疫苗投入試驗。

換言之,雖然陳薇團隊的疫苗2月底已聲稱下線,但直到8月份,這些被拒入境的工人,所注射的仍然不屬於真正意義上的疫苗,而是試驗階段中的疫苗。這樣看來,2月底下線的陳薇團隊疫苗,難道是個「花瓶」麼?

疑問四越看越假的死亡數字

9月2日是華人傳統的中元節。武漢市的大街小巷裡,燒紙祭奠亡靈的灰圈,一個挨著一個。這情景讓人又一次質疑官方公布的死亡人數。

早在3月,就有媒體分析,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在2020年1至2月間,共流失客戶2,100萬個,疑與瘟疫死亡者有關。

清明節前,武漢市開始允許疫情期間的死者家屬領取骨灰。僅漢口殯儀館一家,2天到貨5,000個骨灰盒,是官方宣布死亡總人數的大約2倍。另一家武昌殯儀館,每天限領500個骨灰盒,預計12天發放完。可是,截止3月25日官方公布的死亡數字,只有2,531人。武漢市有8家殯儀館,家家門口都排著等待領取骨灰的長龍。人們只能感嘆,中共治下,被保密的東西太多了。

大紀元獲得的獨家爆料顯示,2020年3至5月間,中共內蒙古呼倫貝爾市委第三巡查組,對該市的保密機要局巡視後,做出的《情況報告》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數十噸密級檔積存在庫未及時銷毀」。呼倫貝爾是一個人口僅252萬人的四線城市,3個月時間就有「數十噸密級檔」?中共每天要製造多少不可告人的祕密?

如此看來,瘟疫源頭靠「猜」,患者痊癒靠「挨」,疫苗難定成敗,控制疫情靠「蓋」。其中的哪一條可以作為開表彰會的理由?難道是要表彰武漢官員們明知疫情,不但自己不說,還讓透露消息的人噤聲,使百步亭社區萬人宴成功舉辦;然後,在世衛組織官員「不主張各國從中國撤僑」的相關背書下,分秒必爭地由中領館發動海外華人、留學生、導遊等,買光世界各地的口罩、防護服、手套、頭套,讓各國在疫情爆發時買不到這些,只能向中共求援?倘若真是如此,那麼,對全人類而言,中共,又意味著什麼?◇

關注我們facebook主頁,及時獲得更多資訊,請點這裡。

責任編輯:陳柏州

相關新聞
中共召開抗疫表彰大會 民批喪事喜辦壯膽
田雲:中共防疫表彰會不敢提的人和事
【役情最前線】抗疫表彰大會 習用港人抗爭名言
抗疫表彰大會剛過 雲南瑞麗市封城 全民檢測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