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寶剛:由睡地板的銀行家到壽終正寢的全球化

人氣 490

【大紀元2022年04月06日訊】過去一星期,上海當局試圖用「精準管控」方法來阻止疫情爆發,但結果與香港一樣,「動態清零」幾乎全面失守,全國經濟增長恐被拖低一個百分點。不過更深遠影響,恐怕是在疫情及地緣戰爭爆發下,中國作為世界工廠,面對反全球化趨勢,將帶來毀滅性影響。

空曠的外灘大街、延安高架暢通無阻、還有隨處可見的路障、一掃而空的貨架……

熟悉的畫面,由香港的街道轉移至中國在岸的另一個金融中心——上海。

就在3月26日,官員還滿有信心表示,作為全國金融中心的上海,不會採取類似其他地區那樣更嚴格的防疫措施。但隔了一天,近一半的上海居民被告知將於次日凌晨5點開始實施兩階段的封控舉措,這讓他們措手不及。

原本封城的第一階段只涵蓋主要金融中心所在的黃浦江以東地區。許多白領已經收拾好洗漱包,要搬進辦公室,當中一些銀行家開始睡在他們的辦公室裡,而為了保持證券交易所的運轉,據說員工們要求睡在交易所的地板上。

最近幾天,無數在上海上市的公司發表聲明,通知投資者他們將關閉該地區的工廠,連特斯拉亦證實無法在週一恢復上海廠房的電動汽車生產。

本來按計劃,到4月1日,本應在浦東解除封鎖,改為第二階段在西部社區實施。但上海病例持續激增,這使得圍封變成無了期,商業和日常生活將在未來幾天恢復正常的想法,成為奢望。

國家衛健委到上週三(3月30日)終於承認,上海十幾個區發現了近6,000例本土新增新冠病例(週日已逾8000宗,創單日新高),比之前一天增加了約三分之一。由於感染人數大約每兩三天翻一倍,所以需要將封控舉措升級。

避開使用封城字眼,上海市政府巧妙將今次的防疫措施形容為「全局靜態管理」,但實際上這次仍然是「封城」,而且期間仍出現不少亂象。

這個擁有2500多萬人口的城市不僅是中國的金融中心,也是汽車、半導體及其他商品的主要製造中心,還有著全球最繁忙的港口。

航運公司馬士基集團(Maersk)給客戶的建議中稱,雖然港口本身不受影響,但當地倉庫關閉,並且受防疫措施影響卡車運輸服務減少30%。

有經濟學家預測,受疫情和相關限制措施影響的地區至少佔中國經濟產出的30%,嚴格的防疫政策可能會導致今年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下降1個百分點,今年的GDP增長可能會在4-4.5%左右,低於政府5.5%目標。

但對中國真正的挑戰,是全球供應鏈格局目前已經進入重構,可能導致未來幾十年就業和製造業的大遷移,帶動數千億美元的經濟活動。

許多公司、尤其是科技公司開始質疑過去50年來全球化過程中的一些正統觀念,包括生產環節對最低成本不計距離的追求,以及庫存環節從不預留多餘庫存或零部件。

對許多公司來說,疫情引發的全球化暫停正在引發廣泛的行動,即需要想辦法增強供應鏈,增加工廠、供應商和原材料來源,形成對產品生產地進行的一次昂貴而耗時的重新洗牌。

在供應鏈受到干擾的同時,各國政府也出於國家安全的考慮,更加注重保障關鍵商品的供應。在中國,這種轉向自給自足的舉措被習近平稱為「雙循環」。在歐盟,這一理念中涉及技術的部分被稱為「技術主權。」

在美國,商務部出台了一系列立法、頒布了多項行政令和規定,以加強國內供應鏈。這些舉措包括規模520億美元的《美國晶片法案》,目的是將微晶片生產帶回美國。

再者,即使沒有政治動盪和疫情衝擊,隨著「世界工廠」中國人口紅利見頂,全球化原已面臨樽頸,難以複製2000至2020年黃金時期創造巨大效益的繁榮景象。由此角度看,近年的中美爭端、新冠疫情及俄烏戰爭等,只是加速這一輪全球化周期邁向終結。

作為全球最大基金管理集團,貝萊德(BlackRock)主席兼行政總裁芬克(Larry Fink)形容,這場戰爭令全球化壽終正寢(put an end to globalization)。芬克指出,在全球化的今時今日,各地經濟環環緊扣,牽一髮動全身,很可能引起連鎖效應,這場仗造成的衝擊尚未完全浮現。

更重要的是,芬克認為俄羅斯上月24日入侵烏克蘭那一刻,已象徵著全球化時代終結,轉入反全球化時代(deglobalization)。他預言從資本、生產線到市場,都會出現更多脫鉤(decoupling)情況,各地經濟環環「解扣」,今後的遊戲規則肯定跟此前數十年大為不同。

作為全球化最大受益人,中國經濟過去四、五十年騰飛是不爭事實,「世界工廠」今時今日仍是全球化最好的實踐證明,人們很難想像全球經濟分工會忽然「時光倒流50年」。

事實上,全球化近半世紀帶來的改變應不會一下子逆轉,跨國經貿仍遠較50年前活躍,但全球政經格局正在重寫,斷言「全球化已死」或許會流於誇張,不過反全球化無可否認正在逐步席捲全球,帶來後遺症將包括物價飛漲、企業利潤下降等,這個趨勢不論作為投資者或政策制定人,都必須加以重視。

——RFA

責任編輯:任慧夫

相關新聞
周曉輝:中南海直接指揮上海清零 將付巨大代價
上海封城措施空前 外國專家怎麼看?
滬官員罕見認錯 防疫措施變化的政治因素
清零打擊經濟 美投行下調中國GDP增長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