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市議會選舉觀察 專家談三大亮點

人氣 322

【大紀元2023年11月09日訊】(大紀元記者蔡溶紐約報導)11月7日,紐約市議會選舉結束,共和黨在南布碌崙失去一席,但在布朗士奪得一席,使其在市議會的51個議席中仍保持6席,占比12%。儘管如此,今年的市議會選舉仍有一些值得關注的亮點。

首先,共和黨的參選人數有所增加,顯示出其對紐約市政治的積極性。對選舉有研究的統計專家何德鄰說,今年的選舉中共有37位共和黨候選人參選,其中6位是現任議員,31位是新人。這意味著只有14位民主黨議員沒有面臨對手,其餘73%的民主黨議員都受到了挑戰。

何德鄰指出,以前共和黨甚至無法招募足夠的候選人參加選舉,但現在共和黨候選人的數量大幅增加,這無疑是一個積極的變化。儘管大多數共和黨候選人並未成功當選,但這次選舉為他們提供了了解自己實力和弱點的機會。

其次,共和黨在布朗士取得了歷史性的突破,打破了五十多年沒有贏得該區議席的記錄。共和黨候選人馬莫拉托(Kristy Marmorato)週二晚以52.46%的得票率擊敗了現任民主黨議員維樂貴茲(Marjorie Velazquez),這是選票點算98.3%的結果。

何德鄰說,這一區在兩年前的選舉中,民主黨人維樂貴茲僅以56%的得票率勝出,他就設想共和黨有可能在該區「翻紅」,但沒想到這麼快。他認為皇后區的共和黨市議員帕拉迪諾(Vickie Paladino)在前兩年的勝選對此也產生了影響,形成了一種「推波助瀾」的效應,對馬莫拉托的競選也帶來了積極影響。

再次,華人在選舉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不僅有多位華人候選人參選,也產生了亞裔為主的新選區。在涉及到華人的六個選區中,第43選區出現了布碌崙首位華人市議員莊文怡;第47選區則由民主黨現任市議員紀思庭(Justin Brannan)以58.17%的得票率擊敗了共和黨的李凱健(Ari Kagan)。

第47選區包含了多種不同族裔,包括阿拉伯人、猶太人、斯拉夫人和華人,選區形狀很奇特。紐約市立大學都市研究中心主任Steven Romalewski根據11月7日的投票數據繪製了一張地圖,顯示了紀思庭和李凱健在各個地區的支持率。其中,藍色/紅色陰影顯示民主黨/共和黨候選人的投票強度,黃色圓圈顯示每個選區的總票數。

▶點擊這裡看圖片。

從地圖上可以看出,李凱健在灣脊區(Bay Ridge)以外的大多數地區都獲得了支持,但灣脊區選民的投票率要高得多,紀思庭在那裡以及康尼島中部獲得了最強的支持。何德鄰分析認為,中東以色列和哈瑪斯的戰爭影響了灣脊「小巴勒斯坦」社區阿拉伯人的投票意願,「以色列政府(間接和反方向)成為他的助選人」。

亞裔選民占了第47選區五分之一的人口,近年來有些人傾向於支持共和黨。從11月7日的投票數據可以看出,該區戴克高地華人聚集的選區,大都投了共和黨人李凱健的票。

何德鄰指出,在華人人口密集的投票站中,如果共和黨和民主黨的得票率接近,那麼不管最終結果如何,這些地區都將成為未來兩黨角逐的關鍵地帶,是有最多利益傾斜的地方。

11月7日的票選結果反映了什麼?何德鄰說,共和黨雖然未達到預期的增長,但保持了現有的基礎(維持6個席位的水平)。他認為,共和黨在2021年和2022年選舉中的成功增長主要是由於新冠疫情後社會問題的出現,共和黨成功抓住了社會治安等問題,贏得了一些南布碌崙選民的支持。

然而,他指出,共和黨的這一基礎現在已經定型,如果未來要改變兩黨的比例,共和黨需要更多努力和優秀候選人的支持。不過話說回來,雖然共和黨沒有實現「紅潮」的目標,但也展現了一定的競爭力和活力。而民主黨則要面對更多的挑戰和壓力。

他說,此次市議會選舉反映了紐約市各地區的政治環境和民意變化,並為明年大選可能出現的變數和挑戰提供了線索。

責任編輯:陳玟綺

相關新聞
分析紐約市議會共和黨初選 選舉顧問:競選風氣影響投票率
孟昭文背書紐約市議員黃敏儀 街頭拉票助選
11月7日星期二 美12場選戰值得關注
華埠市議員馬泰成功連任 得票七成勝出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