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惠林:「大債時代」能了嗎?

人氣 356

【大紀元2023年03月03日訊】美國總統拜登在2月7日向國會發表國情諮文,提到需提高「債務限額」,而之前國會議長凱文·麥卡錫(Kevin McCarty)在和拜登首次會面時就是談到這個問題,可見此問題的重要。不過,對於美國在1月份就達到31.4兆美元的債務上限,雖然麥卡錫明確反對政府的過度支出,但拜登卻希望提高債務上限,而且在政治攻防中,應會重蹈歷史,亦即在「限制支出增長」等不可靠且很快就會被打破的妥協承諾下,再次將債務上限提高。

在自由民主國家,按照道理,既然是人民納稅請政府辦事,政府只能在年度納稅的額度內支應,亦即「量入為出」。而政府到底要為人民做麼事,原本應由人民提出,或由代表人民監督的民意代表表達,政府經由各種管道蒐集有關資訊後,以「年度預算」方式呈現,理論上收支應平衡。

「功能性財政」值得商榷

不過,由於「功能性財政」理論的出現,將「量入為出」轉為「量出為入」,各國政府在租稅收入成長有限下,乃以舉債作為擴張支出的財源,加上選舉時候選人大開公共建設的支票,以及1930年代全球經濟大恐慌出現,凱因斯(J. M. Keynes)的「政府創造有效需求」理論被廣泛採用,政府乃主動提出各種花大錢的政策,在政府的「赤字財政」觀念被廣泛接受後,政府的收支難平衡,而且支出往往多於收入,於是要「舉債」支應。放眼全球,在各個社會裡,不只地方政府,連中央政府都債務繁重。早在十多年前,「大債時代」這個詞就已是暢銷書的書名。由「債務危機」響徹雲霄,即可得知問題非常嚴重。

在2012年「歐債危機」之際,解決之道就有「撙節」和「成長」兩派的主張,前者主張刪減政府支出,後者主張擴大舉債促進支出刺激經濟成長。由「量化寬鬆」QE貨幣政策的實施,乃至「大撒幣」的廣泛出現,而2022年諾貝爾獎頒給QE創造者柏南克(Ben S. Bernanke),表彰其對降低金融危機、經濟蕭條風險有所貢獻,就可得知「成長派」是獲勝一方。

該派的領導者是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P.Krugman),這位「青出於藍、更勝於藍」的凱因斯傳人,在其2012年出版的《終結大蕭條》(End This Depression Now!)書中大力批判主張「撙節」者,認為國債不必還,房貸契約也可打消。他將「以債養債」換成「以債療債」,亦即,繼續舉債是正確的,而當時各國政府「印鈔救市」、「振興經濟方案」之所以效果不彰,是因為「力道、強度、規模」不夠大。他也認為通貨膨脹不會發生,而發動戰爭讓政府支出大增也是解決蕭條、需求不足的方法。

欠債要還,人的責任

話說回來,「債」者「負欠之財也」,而「債」字可拆解為「人」和「責」兩個字,所以「債」是欠人家的財務,是欠債者的「責任」,也就是說,欠債的人有還債的責任。不論古今、不論中外,「欠債」可說是普遍現象,畢竟人人都會有「手頭緊」的時候,而現時不只企業主有各種各樣的貸款,就一般消費者也都有各種「消費貸款」,連沒在賺錢的學生也有「學貸」呢!

既然「債」是人的責任,「還債」乃天經地義的。所以,在舉債的當下,必須要有完善的規劃,借多少、條件如何、何時還、如何賺錢來還都要盤算清楚。在臺灣,從前的農村社會時代,舉債是很不得已的事情,當事人都會不好意思,也都時刻惦記著還債,一旦沒辦法還,不只道歉,甚至以身抵債都有呢!

早年的「台灣經濟奇蹟」,功臣是眾多的「中小企業」,而企業主雖是「高利率」貸款,但業者努力打拚都能有信用的如期還債,而「有債有還、再借不難」讓業者無「資金困難」地努力打拚而成就自己並繁榮台灣經濟。

不過,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不但債務型態愈多,金融炒作、金錢遊戲、賭風日熾,社會風氣也轉變,借貸不但成為理所當然,還有「舉債是高貴行為」的宣傳,而「賴債」、有錢不還竟愈普遍,還有「舉大債不還」者自己還理直氣壯,且竟然還有人羨慕其有辦法呢!

這樣子的風氣不但瀰漫民間,全球政府也都習以為常,於是「公債」(公部門的債)氾濫成災,寅吃卯糧的結果,「債」不只落在當代人身上,還要由後代子孫繼續承擔,於是「債留子孫」愈演愈烈。為防止崩壞局面出現,不但要喚回「債是人的責任」之理念,還必需在「開源節流」的「節流」上努力,而當前的政府應奉行「撙節」政策實在是非常必要的。在自由民主社會裏,身為「頭家」、「主人」的每個人,為了「永續發展」、「明天要更好」,趕緊清醒自己,拾回「誠信」倫理,對那些只「活在當下、沒有明天」的錯誤理念和政策說「不!」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責任編輯:朱穎

相關新聞
一位中國公民的旅美体驗:“誠信”在美國
一個國家的債務和一個世界的憂愁
王維洛:中共改革開放的實質—賣地舉債印錢
美元強勢 新興市場債務危機升溫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