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共軍無人機滯留 專家:台灣東部防禦恐被摸透

中共3日派出34機艦擾台,其中一架BZK-005無人機順時針繞台飛行。(國防部提供)
人氣: 469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紀元2023年05月03日訊】(大紀元記者吳旻洲台灣台北報導)共軍無人機擾台常態化,繼上週六(4月29日)派出「TB-001」無人機逆時針繞飛台灣一周後, 3日再派出「BZK-005」無人機從台灣北部空域順時針繞飛台灣半圈。專家分析,共軍無人機恐怕會摸透台灣東部的防空、雷達等電子頻譜;國防部應擾亂共軍無人機偵蒐,使其無法掌握。

5月2日共軍無人機擾臺情形。
5月2日共軍無人機擾台情形。(日本防衛省統合幕僚監部提供)

國防部3日表示,自2日上午6時至3日上午6時,國軍偵獲中共派出27架次軍機、7艘次軍艦持續在台海周邊活動;其中1架「BZK-005」無人機自東海沿台灣以東的太平洋空域南下後,轉向巴士海峽空域,折返飛回中國沿海,以類似「順時針」方向繞台半圈。

日本防衛省統合幕僚監部2日也表示,1架中共無人機2日上午至下午自東海南下,飛入台灣和日本與那國島之間空域,之後飛入台灣東部外海空域,一路向南朝巴士海峽空域方向飛行。

沒有人命顧慮 各國運用無人機更大膽

立委王定宇3日在立法院質詢時表示,無人機被用在灰色衝突上的情況越來越多,由於不會造成飛行員人命損失,所以使用上也更為大膽。他以美軍為例,美軍MQ-9死神無人機3月曾在黑海上空和俄羅斯戰機擦撞墜海,由於是無人載具,衝突規模可控、可預期,所以未再升高美俄之間的衝突。

他警告,這代表過去北京不敢挑起的衝突,現在可能就敢挑釁了。以往若中方有人戰機或船艦進入台灣領空、領海,國軍若基於此舉踩到紅線,決定開火攻擊,便可能造成共軍死亡,使兩岸衝突惡化、難以扭轉。但現在有無人載具後,因為沒有人命損失,被打下來最多也只是口頭譴責一下,使用上可以更肆無忌憚。

王定宇表示,最近中共無人機越來越接近台灣,也越來越頻繁,而且東西南北都有。上週才有一架共軍「TB-001」無人機逆時針繞台半圈,如今又再來一架「BZK-005」無人機。

北京計畫性挑釁? 國安局:目前沒看到

他詢問,如果中共無人機敢挑戰過去不敢挑戰的底線,軍方是否有應處之道?對於中共計畫性利用無人載具製造灰色地帶衝突,或者踩下過去不能穿越的紅線,比如24海里或領空,國安局是否有掌握情資?

國安局副局長陳進廣表示,國安局非常注意這個狀況的發展,但目前沒有發現具體計畫。王定宇追問,盟友情資分享有沒有這部分?陳進廣回應,目前還沒有掌握。

王定宇也詢問,除了傳統火砲之外,台灣是否有其他對抗無人機的應處能力?之前前線士兵用石頭丟中方的商用無人機,令人覺得不可思議,現在面對軍規大型無人載具,有沒有合適的攔截工具?

陳進廣回答,這部分是屬於國防部權責,但會將立委的提醒,列為後續應處上的狀況想定,與合作友方共同掌握相關預警情資。

應對無人機頻繞台 可用類似裝備偵監

對此,前空軍副司令張延廷表示,共軍使用無人機繞台飛行已進入常態,且無人機機型將一再變換,從TB-001到BZK-005,下次可能是無偵7,甚至彩虹無人機,並可能從單向繞台到雙向繞台,這對台灣的防空確實會造成很大壓力。

他表示,目前共軍無人機技術趨於純熟,且滯留東部空域時間增加,對國軍各項防空、雷達等電子頻譜的偵搜將越趨完整,若被摸透,未來一旦發生戰爭,對國軍將非常不利。建議國防部應及早因應,隨時做部署、修正,擾亂共軍無人機偵蒐,使其無法掌握。

他建議,國軍及中科院也要加速無人機的研發量產,否則中共派出無人機擾台,國軍長時間採取戰機及飛彈追監,付出的成本太高,最好的方式就是用無人機對付無人機。

專家:台日或有實質空中情報交換

本次中共無人機繞台,日本2日率先公布相關訊息,但並未公布機型以及後續航向。前海軍艦長呂禮詩認為,以距離而言,由沖繩起飛的F-15J戰機還沒目視接觸,共軍無人機就已進入台灣防空識別區(ADIZ)。既然進入了台灣ADIZ,就由國軍派機監控伴飛,因此日本航空自衛隊才會明明發現了無人機,卻不明說是哪種機型。

呂禮詩說,由日方公布的路徑看來,國軍的嵩山雷達站應先對共機有所掌握,然後交給東澳嶺雷達站追蹤;而日本與那國島的雷達站也會偵測到該目標,但因為地處嵩山、東澳嶺雷達站南方,且雷達高度不足,確認目標的時間較晚。

他認為,台日應該有進行空中情報交換,關鍵在於與那國島雷達站看不到巴士海峽那麼遠,但是以日本自衛隊過往謹小慎微應對方式,絕對不會隨便說出「飛越台灣以東的太平洋上空後,確認飛機已向巴士海峽方向飛去」的詳細資訊,研判是有國軍通知,代表台日軍方之間已有實質的空中情報交換。

共軍「TB-001」無人機資料照。
共軍「TB-001」無人機資料照。(日本防衛省統合幕僚監部提供)

責任編輯:呂美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