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縮風險加劇 分析:放鬆銀根難解

人氣 3330

【大紀元2023年06月13日訊】(大紀元記者林岑心採訪報導)中國多項經濟數據顯示通貨緊縮的風險增高,日媒發出警告,若調控不得宜,恐重蹈日本「失落十年」的覆轍。專家分析,隨著西方國家逐漸與中國經濟脫鉤,中國出口前景看淡;而中共採用讓人民幣放貶、寬鬆貨幣等政策,恐加劇資本外逃,令經濟調控陷入兩難。

資金未流入實體經濟 多行再降存款利率

據FX168財經報導,中國各家銀行為促進寬鬆政策,今年第一季發放11.3萬億元人民幣的貸款,比2022年同期多2.3萬億元,增長25%。但企業獲得資金並未流入市場刺激經濟,反而急於提前還清貸款,旨在支付更少利息。

中共央行數據顯示,今年4月,中國M2貨幣供應量餘額280.85萬億元,同比增長12.4%,M1狹義貨幣供應量66.98萬億,同比增長5.30%。M1減M2的剪刀差擴大,分析師表示,說明資金並未流向實體經濟,只是在金融體系內流通。

《日經亞洲》報導,去年第二季以來,中國廣義貨幣供應量(M2)維持了一年多的兩位數增長,理應促進經濟增長。但是這些錢去哪兒了,為什麼人們不利用更多的信貸?

華創證券5月19日發布一份報告顯示,一些企業沒有將從銀行獲得的貸款用於生產,而是將資金投入理財產品或儲蓄,限制了M2增速對經濟增長的作用。

在此背景下,有關部門要求一些大型銀行降低存款利率。

繼上週四(6月8日)六大國有銀行宣布下調部分存款利率後,包括招商銀行、浦發銀行、光大銀行、中信銀行等多家全國性股份制銀行,也宣布12日起調降部分人民幣存款利率,下調幅度介於5到15個基點。

多家陸媒報導,存款利率降低,銀行資金成本下行,為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打開下降空間,政策降息即將上路,目的是進一步降低企業和個人融資成本。

出口萎縮 人民幣走貶 專家:加劇資金外逃

最新進出口數據顯示,中國5月出口大跌,按以美元計價,同比下降7.5%,結束連續2個月的出口正增長,進口也下降4.5%,貿易順差658.1億美元,同比收窄16.1%。

5月份生產者物價指數(PPI)連續8個月衰退,年減4.6%,創2016年3月來新低。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0.2%,創2021年2月以來次低。市場分析,這兩項數據顯示中國經濟乏力,有通縮疑慮。

與此同時,人民幣匯率跌跌不休,成為最弱亞幣。6月12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為7.1212元,較前一交易日貶值0.97分。

美國波士頓東北大學財務金融系教授邱萬鈞6月10日告訴大紀元,人民幣走貶對經濟的影響是雙刃劍,「中國的資本帳有比較高的外流現象,就是高比例的出口所賺的外匯並沒有換成人民幣回到國內,而是留在國外。加上地下金融換匯猖獗,當人民幣預期走貶時,資本滯留海外的情況會更加嚴重,所以貶值是一刀兩刃,短期之內會刺激出口,但也會造成資本外逃的情況。」

「尤其中國是以出口為主的經濟體,隨著整體國際經貿情勢出現改變,美、日、韓、歐洲紛紛在科技與經濟上與中國分割,在此變化下,人民幣走貶對經濟刺激是否有長期效果,仍有待觀察。」邱萬鈞說。

專家認為,中國目前的經濟困境未能用貨幣政策來解決,外資撤離、出口衰退影響更大。圖為2023年6月6日寧波舟山港。(STR/AFP via Getty Images)

易綱的兩難 中共決策成系統性風險

《手術台上的日本》一書作者威廉·佩塞克(William Pesek)日前投書《日經亞洲》表示,隨著中國CPI與PPI價格趨於負值,中共央行越是按兵不動,越有可能加劇通貨緊縮的心理;但若加大刺激力度,加速人民幣貶值,恐引發更多不良貸款,地產商越難償還美元債務。

文章分析,日本「失去的十年」教訓很重要。除了和日本相似的情況,中國還有其它中共央行行長易綱無法控制的因素,而使得情況變得更複雜,其中包括中共央行更像是共產黨的分支,任何舉措都須經過高層的審查。

中國會否重蹈日本失落三十年的覆轍?邱萬鈞提到,這個問題的答案還很難說,因為日本失落的成因與中國不盡相同,但有兩點相近:

「日本1980年代後期經濟過度膨脹,美國對日本大商社祭出制裁手段時,日本經濟就此不支倒地,美國現在也對中國採取經濟戰的做法,歐洲也開始加入,其影響要看實際脫鉤的情況;另一點是日本當年不動產泡沫化和目前中國的不動產泡沫化情勢很類似。」他說。

對易綱接下來的政策走向,邱萬鈞提到,易綱4月於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演講或可作為參考,他說中共央行的貨幣政策將同時考慮利率和匯率兩者間互動關係,而這又將同時考量到經常帳和資本帳,中國固然即將喪失美國認定的開發中國家的資格,由於其國內通貨緊縮,會使其國際貿易條件改善。

邱萬鈞說,若中共決策當局順勢讓人民幣價值浮動性更高,或對中國金融市場自由化有所助益,「比較可惜的是,因為中國(中共)體制並非放手尊重各部門的決策,這個可能會造成另外一個系統性風險,最後拍板決策的人並不是經濟或貨幣政策專家,造成決策的品質出現問題。」

分析:中國經濟問題更甚日本

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吳惠林告訴大紀元,現今的情況和1930年代類似,太多的錢造成通貨膨脹,物價上漲,薪水不增反減,廠商生產的產品太多賣不出去,本應該降價,但政府又去救市、紓困,大量印鈔票,結果同樣的故事又上演。

吳惠林說,除了上述的問題,中國的外匯存底世界第一,當它在2006年突破1兆美元時,大家即提出警告,大量的外匯存底,促使外幣流到央行,央行發行本國貨幣,在國內融通,這些錢要麼造成通貨膨脹,要麼炒作房地產、炒股票,流入少數人、權貴的手中。

2008年金融海嘯後,中共當局推出的4萬億投資計劃帶來產能過剩、通貨膨脹和壞帳等一系列問題,《剛性泡沫》一書作者朱寧曾分析,中國經濟面臨的挑戰,是4萬億經濟刺激及相應的信貸擴張的後果。

吳惠林說,中國的房地產問題比日本當初要嚴重許多,中國早就是崩而不潰,中共透過「一帶一路」把自己的問題擴展到其它國家,把國內資源浪費掉後,把別人的資源搬到自己國家,又浪費全球資源開發更多低效的建設。

在結束清零政策後,中國經濟復甦不如預期,台灣財訊傳媒董事長謝金河近期發文警告,CPI在零附近,PPI負值持續加大,這是通縮的訊號,如果接下來美國繼續升息,全球需求降溫,中國是世界最大出口國,出口一定受影響,「日本30年前的失落,下一棒可能輪到中國」。

責任編輯:李穹#

相關新聞
【財商天下】全球抗通脹 中國卻陷通縮威脅
謝田:中國更可能沒有通縮只有衰退
官方否認中國出現通縮 專家:泡沫破滅或引危機
通縮壓力加劇 中國5月PPI創7年來最大跌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