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出台民企「31條」市場反應冷 專家析因

人氣 5963

【大紀元2023年07月23日訊】(大紀元記者寧海鐘、駱亞報導)在中國經濟持續不景氣,民營企業家預期不穩、民間投資增速持續回落背景下,中共日前罕見以中央和國務院名義發布宣稱「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文件。但市場反應冷淡。專家認為,中共國進民退、政治凌駕於經濟的機制並沒有變,大部分企業家不再相信當局。而且靠政策起作用救經濟的時代已經過去。

(聽更多請至「聽紀元」平台)

「31條」出爐 市場為何未見振奮?

7月19日晚間,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下稱「31條」)发布。財新網稱,這次中共出台的是繼2005年和2010年先後發布的新舊「36條」之後,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又一「重要文件」。有網民發現,在2005、2010、2012、2015和2019年,當局曾先後5次發布同類主題《意見》文件,合計共有173條。

一般認為,當局的最新舉措與中國的經濟形勢越來越嚴峻有關。中國經濟衰退,失業潮成為一個可觀察的指標。

7月17日,中共統計局公布6月份中國青年失業率為21.3%。但北京大學副教授張丹丹的一篇文章表示,若將約1600萬名躺平、啃老等不工作者均視為失業,3月份青年的實際失業率最高上看46.5%,遠高於官方當月公布的19.7%。

最新的這個「31條」是千呼萬喚才出來的。6月16日,李強在國務院常務會上說,「研究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的一批政策措施」。7月6日他再在平台企業座談會說要及時出台、抓緊實施一批政策措施。

不過,「31條」出爐,遭到中國市場的懷疑。A股上證指數和深證指數7月20日分別下跌0.92%和1.06%,反映市場未見振奮。中國三大指數(上證、深證成指和創業板指)7月23日繼續下跌。

香港恒生指數20日儘管盤中一度上漲達1.39%,卻最終以下跌0.13%收盤。恒生科技指數收盤下跌1.24%。7月20日,通過港股通淨流出香港股市的資金為113.45億元,淨賣出138.34億元。近兩天恆指繼續圍繞19,000上下震盪。

台灣財經專家黃世聰7月23日對大紀元表示,中共出台涉及民企的新政策遇冷,反映民營企業或外資並不捧場。因為整個氣氛政治優於經濟。對民企來說,他們隨時可能還會因為政治的因素被打壓。在外資來說,也面臨著反間諜法的打擊,因為國安的問題,可能隨時會被調查。

「民企要求一個開放、比較自由的環境,顯然現在的中國是做不到的。從最近的中國股市匯市的表現,可以看得出來,整個市場對中國的經濟未來,偏向不穩定,沒有信心的狀態。」

旅美經濟學家黃大衛(Davy Jun Huang)7月22日對大紀元表示,北京的31條希望從投資者預期等方面去做改變,它代表的是一個轉向。但市場反應並沒有預期這麼高,原因是沒有觸及本質問題:整個民營經濟萎縮主要的原因,其實是中共一直搞國進民退,壓縮民營企業的運營空間,再去增加國有企業的壟斷。

「真的去壯大民營經濟,應該是將更多國企壟斷的市場份額分配給民營企業,而不是單純的資金。哪怕民營企業得到再多政策支持和資金,但市場是非常有限的。關鍵還是市場的準入門檻,市場的份額有多少是分配給國有企業,有多少是分配給民營企業,這個分配比例的調整才是實質性問題。」

民企創造了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60%以上,提供了80%以上的城鎮就業崗位。中共官方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民營企業投資收縮了0.2%,而國有企業投資則增長了8.1%。

官方提優化營商環境 專家:大部分企業家不傻

「31條」文件強調加快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全面構建親清政商關係,促進民營經濟做大做優做強,等等,又提到「培育尊重民營經濟創新創業的輿論環境」。

黃世聰表示,被抓捕坐牢的民營企業家孫大午算是比較有指標性的人物。因為他除了是民營企業家,還是批評官方的敢言者,當局如果不釋放他,就說明對整個經濟的打壓還是沒有停止,還是政治凌駕在經濟之上。

他說現在官方一些政策說對民企老闆能夠不抓就不抓,能夠不關就不關,但不具穩定性,對民營企業家來說,還是面臨到很大的危險。

「你被中國共產黨騙一次那就算了,如果你再被騙第二次,被騙第三次,那就是企業家傻了,我覺得大部分(人)應該還是比較偏向保守一點。」

前兩年中國經濟界瀰漫著當局的打壓氣氛,中共三年的嚴厲防疫政策也對企業家信心造成了損害。在李強當總理後,一度出走的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已回國,和三年前相比,他的財富縮水一半以上。阿里巴巴本身也準備拆分成六個獨立的部門。

馬化騰附和李強「向前看」 分析指當局對民企始終會時鬆時緊

就中共新出台的31條,官媒連發文章,還安排了一系列巨頭如騰訊的馬化騰出面受訪談信心。

其中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首席執行官馬化騰吹捧說,當局的政策「看得準、看得深」「針對性強」,民企「要堅定信心向前看」,等等。

浙江一批民營企業家集體支持「31條」。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的創始人李書福和杭州娃哈哈集團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宗慶後,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等均支持北京的承諾。

李強7月12日曾召開平台企業座談會,要企業家們「向前看」。當天,中共國家發改委通報調研了解平台企業發展情況,點名表揚騰訊、阿里巴巴、美團支持科技創新、傳統產業轉型發展。

7月7日,監管當局對騰訊的財付通罰沒人民幣29億9290萬元;同一天,源自阿里巴巴集團的螞蟻集團及旗下機構也被罰沒人民幣71.23億元罰款。這似乎代表著當局對科技企業的打壓暫時劃上一個句號。

黃大衛說,官方的一些輿論導向,還有企業的一些表態,更多是代表官方試圖從心理、輿論和行為模式層面去改變市場對未來經濟的信心。但問題是只要市場份額不變,高利潤的、好做的生意都是由國有企業壟斷,就算你把資金全部給了民營企業,他們能折騰的就是一個非常小的空間,利潤不會增加,資金也不會有效利用,只會導致企業之間內卷。

黃世聰則表示,目前中國的經濟下滑的壓力非常沉重,官方在短期間之內,或許它的掌控力道會稍微放鬆。

「時鬆時緊,你強大到對它(中共)造成影響,它就會害怕。現階段或許對民企會比較好,沒有之前那麼肅殺,但是難保過一陣子民企壯大之後,政府又打壓你,所以這是來來回回的過程,經濟不好的時候我就需要你,經濟好的時候我怕你壯大,我要打壓你。」

專家:靠政策救經濟的時代已過去 國際關係占主導

儘管習近平一再堅稱經濟發展是共產黨的「首要任務」,但當局一再明確將保護國家安全作為核心焦點。北京最近對貝恩公司等商業諮詢公司的打壓引起了全球市場的不安,當局同時對措辭寬泛的反間諜法進行了修訂。

黃世聰說,以台商為例,都會慢慢離開中國,這是不可避免的趨勢,因為台商可能合作夥伴是美國或是重要的國際供應鏈,國際供應鏈現在的趨勢不可能像過去一樣,百分之七八十的產能都壓住在中國,它會把部分的產能外移。「從以前可能中國占它產能的60、70%,現在會下降到30、40%甚至更低。」

黃大衛表示,過去中國經濟八成由政策推動,現在會變成外貿關係、國際關係、外資的利用等方面起重要的作用。原來是經濟政策占80%,外來的是20%,現在已經倒過來變成80%要靠國際經濟、國際關係,而20%靠政策。

「所以說國際市場不改善,國際關係沒有改善,外資利用率沒有增加,投資撤出的話,單純的做大做強,民營企業也好,國有企業也好,經濟總量的增加都不會如願發生,甚至有可能減少,這是中國經濟結構改變的結果。」黃大衛說。

彭博社7月20日報導,對於「31條」,中國歐盟商會在回覆問題的電子郵件中表示,有意義的改變來自於實施,而不是承諾。「在中國經營的歐洲企業已經習慣於(中共)發表全面的親商聲明,但很少採取具體行動。」

責任編輯:方曉#

相關新聞
【網海拾貝】德國總理強調「去風險」,潑了李強一頭冷水
耶倫將見李強劉鶴:尋求健康的競爭關係
李強開經濟專家會問藥 專家:癥結在中南海
【環球直擊】耶倫會李強 美中經濟會脫鉤嗎?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