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北商大食源數位兒童體驗營 縮短城鄉知識差距

陶藝家甘興德老師指導學生們茶席文化之美、以茶學禮。(國立台北商業大學提供)
人氣: 126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23年07月09日訊】(大紀元記者徐乃義台灣桃園報導)國立台北商業大學志工隊聯合桃園市小農手匠發展協會辦理連續5日的「食源數位兒童體驗營」,開放20位兒童免費報名參與,由志工隊的10位學生帶領進行食農教育及數位資訊課程,了解食物來源、環境永續、生命珍貴及電腦數位學習,希望拉近城鄉差距,讓孩子有更多的資源及學習機會。

20位兒童來自不同家庭、不同學校,中壢區因為地點特殊有許多新移民,這次活動也特別跟新移民女性關懷協會合作,活動也來了幾位混血兒,讓團隊的組成更加豐富多元。

志工們細心教導孩子使用電腦。(國立台北商業大學提供)
運用華碩文教基金會提供的再生電腦進行數位學習。(國立台北商業大學提供)
主廚志工家豪(後排右1)準備豐盛晚餐慰勞辛苦的志工們。(國立台北商業大學提供)

桃園市小農手匠發展協會理事長余孟芬表示,營隊強調多元,社會上有很多不同家庭類型,孩子成長背景也很多樣,有同時在兩種文化、母語長大的新二代、有的是單親/隔代家庭或忙碌事業缺乏陪伴的孤單孩子,有的可能因為在偏鄉農村,數位和文化體驗較為缺乏。但這些表面弱勢的背後也都有其相對強勢值得學習之處,希望孩子們能在多元營隊中學習彼此瞭解及尊重,互相學習,縮短城鄉差距及代間距離,在遊戲和生活中觸發心中包容的種子,提升生命更開廣的視野和高度。

孩子們向職人黃兆睦學習如何劈柴。(國立台北商業大學提供)

北商大志工隊由10位跨科系、學級、年齡(18-30歲)的學生自願性組成,北商大服務學習組隨隊老師吳靜宜提及,志工隊成員花很多心思設計課程、演練,為了給孩子滿滿的收穫,每日不重複的課程,上午進行食農教育課程,下午則運用華碩文教基金會提供的再生電腦進行數位學習,以遊戲化無壓力的方式陪伴孩子學習,整個農村佈滿歡笑聲;其中參與的孩子奎恩表示最喜歡下午的電腦課,因為平常在家不能使用電腦,很多學校提供的線上資源都沒辦法用,目標要存錢買一台桌上型電腦,可以有更多的學習機會。

北商大志工隊帶領孩子進行食農教育課程。(國立台北商業大學提供)

協會成員郭于倩指出,活動在桃園市小農手匠發展協會基地辦理,旁邊就是千坪無農藥噴灑的菜園,我們不叫便當,請農村媽媽許牡丹每餐煮鮮採青菜及在地客家料理,供應孩子們每天健康午餐,面對挑食的孩子,不敢吃胡蘿蔔、茄子,志工隊的大哥哥大姊姊們細心引導,一點一點嘗試,慢慢的吃完,孩子們不僅突破自己的難關,更帶給零經驗的年輕志工們信心,發現自己原來是有能力可以協助孩子完成不可能的任務。

吳靜宜說,北商大一直都有服務學習的課程,來的大學生其實也是大孩子,很多人也在農村展開他們的第一次,例如:第一次劈柴、用柴火熬湯、每天被蟬聲鳥語叫起床、照顧小朋友從陌生到熟悉…等等。小學生其實也教會大學生很多課題。

除了食農與電腦數位課程外,也落實永續資源循環和零碳生活,及傳統文化課程,余孟芬表示,協會理監事全力配合此次公益活動,常務理事陶藝家甘興德擔任在蓮霧樹下敞開四席戶外茶席,用東方美人、烏龍和紅茶讓孩子實際體驗學習茶席文化之美、以茶學禮,理事黃兆睦指導學生劈柴、堆柴,讓孩子有更多別於以往的體驗;營隊於中壢的農村舉辦,平常人煙較稀少、人口平均年齡較高,因著營隊的進行,使農村增添許多的歡樂與陪伴,孩子們每天在樹下與黃爺爺泡茶、講故事,陪著余奶奶拔竹筍煮竹筍餐,一點一滴的互動拉近代間差距。

本屆營隊以公益方式進行,參與兒童都不需支付任何費用。余孟芬表示:「我們希望透過這樣的活動提供一個讓大家手心向下的機會,互相串起志工和互相協助的平台」,活動有黃興雨爺爺在樹下每天泡茶給小朋友喝,鐵工陳文鎮協助空間維護整理;黃兆睦、黃奎翰父子協助割草、修樹枝;東方創新不動產的段苙蓉提供點心和水果,員工郭家豪擔任晚餐主廚志工;興和里長劉巫銀梅送來冰品、飲料;里民婉香送來西瓜、米苔目和小籠包慰勞北商大志工隊和學員們。這些濃厚的農村人情味都讓居住在城市的大學生們倍感溫馨。◇

責任編輯:玉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