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三總引進器官照護系統 盼提升心臟移植器官來源

人氣: 97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23年09月28日訊】(大紀元記者賴玟茹台灣台北報導)國內每年平均有超過200名患者等待換心,三軍總醫院發表全台首例「邊緣性功能心臟」移植成功案例,藉由「器官照護系統(OCS)」,使心臟可在體外保存長達10小時,並可以監測、評估心臟功能,過往不被採用的「邊緣性功能心臟」也可用作移植,增加心臟移植器官來源。

據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的統計,每年平均超過200名患者等候換心,112年度目前的等候人數更超過280人,然而心臟移植病例卻從108年86例下降到111年62例,主要原因為捐贈、適合使用的心臟不足所致。

柯宏彥表示,心臟移植是台灣邁入老年化社會,必需面對的重要議題,據統計台灣每年大概會有36萬人罹患心臟衰竭,其中約6%會演變為末期心臟衰竭,對於末期心衰患者還說,藥物治療效果有限,仍以心臟移植為治療準則。

三總心臟血管外科主任柯宏彥說明,相較於腎臟、肝臟能做活體的器官捐贈,心臟移植則無法,因此常面臨器官不足的問題,因此每年能夠心臟移植個案數不多,去年至今,全台移植等候人數已達283人,截至今年9月底,只有57個人接受心臟移植,等於還有200多個病人在等待心臟,再加上近期受(武漢肺炎)疫情影響,心臟捐贈數下降,如何增加器官來源議題相對重要。

為此,三軍總醫院引進可以將捐贈者心臟保持跳動的「器官照護系統(OCS)」,使心臟可在體外保存長達10小時,並可以監測、評估心臟功能,過往不被採用的「邊緣性功能心臟」也可用作移植。

三總心臟血管外科醫師林宜璋表示,以心臟移植為例,若捐贈者大於55歲、曾經心臟驟停超過20分鐘、器官離體可能會超過4小時、有飲酒或糖尿病史、左心室肥大心室壁超過12毫米,及左心室功能不全(如射血分數小於50%等)都屬於「邊緣性功能心臟」,過去多因其活性及功能無法評估而被放棄使用。

三總在今年9月成功完成首例「邊緣性功能心臟」移植手術。捐贈者為一名男子,在嘉義路倒後腦出血,呼吸心跳中止經急救無效成為心臟捐贈者,在移植優先名單列為第11順位的三總團隊,接獲通知後,立即整裝,帶著OCS南下取心,並於9月9日完成移植手術,成功利用OCS將10家醫院放棄的心臟,協助中年男性受贈者重生。

林宜璋說,捐贈者一開始的心臟功能不佳,研判可能與長達一小時心臟按摩急救,並使用強心劑有關,所幸間隔半小時再次經OCS評估,數據逐漸回穩,OCS可模擬人體生理將心臟保存於攝氏34度的環境,並向心臟輸送氧氣、血液及養分,讓「死亡」的捐贈心臟重新跳動,更可在體外保存心臟超過10小時。

柯宏彥指出,OCS在歐美臨床使用已超過10年,臨床試驗有81%的邊緣性功能心臟經評估後可使用於心臟移植,術後30天存活率可達95%,此外使用在心臟死後器官捐贈臨床試驗結果也顯示術後6個月的存活率高達94%,均與現行標準下進行心臟移植的病人存活率相當,不過,OCS系統耗材每套約300萬元,成本高昂,期待未來能有機會納入健保給付,造福更多等候心臟移植的病人。

會後受訪時,媒體問及國人到境外器官移植的趨勢,柯宏彥說,以心臟來講,因為國外的技術水準不如台灣,加上心臟這個器官比較特別,「它沒有辦法活體載體」,或許是因為國外的器官來源不夠,因此「應該也不太會說,給境外人士去接受器官移植」。

香港正與中國商討跨境「共享」器官移植,包括當器官在香港無成功配對者,將捐往中國。對此,柯宏彥表示,台灣醫界目前沒有討論過這個議題,「我想這個背後有蠻多的issue(議題),並不是說地域性就可以」,做這樣的器官共通,因牽涉彼此的醫療技術水準,及對器官來源的疑慮,再加上,台灣其實是法治、人道的國家,「我想還有很多考量的空間」。

責任編輯:鄭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