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4年02月08日訊】(大紀元專題部記者吳歡心綜合報導)近年來,中共偷竊韓國技術的醜聞頻頻曝光,引發韓國社會越來越高的警惕,韓國媒體也開始曝光中共狡猾隱晦的偷竊手法,並考慮修訂相應法律,以嚴懲偷竊者。
最近,韓國警方以違反《產業技術保護法》的嫌疑,將A某等5名三星SDI、SKONEWON的前/現任職員,以及蜂巢能源(韓國)、蜂巢能源中國總公司、母公司長城汽車移交給了檢方。
中國電池公司「蜂巢能源」(Svolt Energy Technology)涉嫌在韓國設立分公司後,於2020年6月在首爾城北區的高麗大學產學館設立研究所兼辦公室,竊取韓國電池企業三星SDI、SK on的國家核心技術。警方認為,蜂巢能源的母公司「長城汽車」(Great Wall Motor)有組織地下達了技術掠奪的指示,故將長城汽車一併移交給檢方。
長城汽車是中國最大的SUV汽車銷售企業,而旗下的蜂巢能源是中國排名第四的電動車電池生產企業。蜂巢能源(韓國)成立後,參加了韓國各種電池業界主管協會,接近了A某等掌握核心技術的韓國大企業的電池研究員。通過承諾將年薪提高至少2倍,並給予巨額獎金等優惠條件,誘惑A某跳槽到蜂巢能源(韓國)。
此次被移交檢方的A某,2009年在三星SDI晉升為高管,一直負責電池組核心技術的研發。參與技術洩露的這些人在2018年在公司任職期間,用智能手機拍攝並保存了電動車圖紙和蓄電池組圖紙,在跳槽到蜂巢能源(韓國)後將其提供給中方。
此前,中共在挖角技術人才事件中,要求他們在中國總公司辦公室工作或必須經常出差。但這次蜂巢能源(韓國)突出了「在韓國工作」的優點。
這是韓國首次捕捉到中共這種竊取技術的新手段,也是眾多竊取技術手法的冰山一角。
韓國洩露到海外的技術大多數流向中國。韓國法務部《強化技術洩露犯罪量刑標準》的資料顯示,韓國產業技術洩露到海外的案件在2017年至2022年6年間共達117件,其中36項為國家關鍵技術。根據韓國司法部的數據,洩露到海外的所有案例中,92.3%涉及中共技術盜竊。
盜竊技術五大手法
據韓國保安專門媒體保安新聞報導,韓國國情院2023年將競爭國家企業竊取技術的手法總結為五大類型。
一、挖角優秀人才和盜竊技術同步進行
這是最普遍的做法。它通過偽裝成競爭國企業的子公司或表面上完全無關的企業,以高額年薪等額外條件引誘韓國優秀研究人才。韓國少數大企業曾遭受過這樣的損失。雖然韓國企業為了預防技術洩露,以「禁止同行業跳槽制度」等規定予以防範,但競爭國家企業則通過讓韓國人才跳槽到表面上與人才所在企業完全無關的企業,以迴避制裁。這種盜竊手段在電池領域尤為突出。
二、通過調查企業代理收集技術信息
這是通過韓國專門調查企業半公開性地收集核心技術信息的方法。競爭國家可以積極利用在相關領域取得顯著成果的調查企業來竊取技術。例如,中國一家企業向韓國某調查企業支付一筆巨額諮詢費,委託他們收集韓國大企業的核心產品生產過程經驗。
三、在韓國大學插入本國研究員(商業間諜)
這是以共同研究的名義向與韓國進行產學合作的大學派遣本國研究員,並以研究開發需要為由,要求韓國企業提供核心技術資料的手法。例如,中國某企業向在尖端技術領域與其進行產學合作的韓國大學派遣了本國研究員,這些研究員以選定產學課題、協商為目的,要求韓國企業提供核心技術資料。實際上,他們是商業間諜。
四、策反韓國企業內部高級人員
這是通過策反韓國企業內部高級人員,將核心技術和人力轉移到海外的方法。這一類型從一開始就是在有限的人員之間祕密進行,因此很難被發現。據國情院透露,在技術開發路線圖等大框架下,戰略是通過常務以上的管理級別的助手獲得,掌握特定技術領域的詳細信息是通過首席研究員等人來獲得。
五、利用合作企業迂迴保留樣品
當難以直接接近擁有目標技術的韓國企業時,通過該企業的合作企業迂迴保留產品樣品。國情院近期確認了某跨國企業表示要大量購買向韓國大企業供貨的新材料,要求韓國大企業的合作企業提供供貨樣品的事例。
假裝收購合併或技術轉讓 鑽韓企空子
韓國國情院產業機密保護中心的專門從事技術洩露情報收集及調查的兩名調查官,近日向韓媒《東亞日報》透露了盜取技術的犯罪手法。
因工作的性質需要保密的這兩位匿名調查官表示,拉攏核心人力,提供巨額資金竊取技術是傳統盜取技術方式,最近假裝進行收購合併(M&A)或技術轉讓等正常經濟活動竊取技術的方法在增加。
這種方法是競爭國家的企業通過收購財務困難的韓國原材料、零部件、裝備企業的方式,竊取技術情報。其中,半導體和顯示器相關企業為主要目標。
調查官A解釋說,它們瞄準材料、零部件、設備生產企業假裝進行收購時,「中間會插上投資諮詢公司,偽裝成正常的投資和收購。」
他還透露,技術洩露罪犯們平時用假名活動,用隱語躲避搜查。「技術洩露犯之間使用的隱語是密碼水平」,如他們把半導體清洗裝置稱為「洗碗機」,把半導體超臨界清洗設備稱為「CL(雲)」等。由於只使用聲母祕密交換信息,所以很難掌握技術和相關情況,並很難傳喚相關人員進行詢問。
盜取技術的罪犯們還擅長鑽企業的管理「漏洞」。多年前,一家韓國企業發生了設計圖紙大量外洩的事件。調查結果顯示,犯罪分子們瞄準軟件更新時間進行了偷竊。
這家韓國企業雖然擁有相當完善的安全系統,但存在網絡在升級安全系統的時間段,即使沒有上級的批准,也可以擅自傳送資料的「漏洞」。
政府擬加大罰款力度
根據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以下簡稱產業部)2月6日發表的報告顯示,2023年技術洩露件數為23件,比2022年的20件增加了15%,是近5年來的最大值。
另外,最近5年間(2019至2023年)產業技術、國家核心技術洩露到海外的件數共達96件。其中,半導體等國家核心技術洩露有33件。
產業部強調,技術洩露手法呈現出外國企業在國內設立企業後僱用韓國技術人員或外國人,收購國內企業後將技術洩露到海外等更加智能化、多樣化的趨勢。世界主要國家也在大幅加強尖端技術領域的外國人投資審查制度。
對此,韓國政府打算修正《產業技術保護法》等外國人投資限制相關法令,並更加細緻地運用。
政府計劃將對侵害的懲罰性損害賠償限額從3倍擴大到5倍,並將現有15億韓元(約113萬美元)以下的海外洩露犯罪罰款上限上調。如果洩露的是國家核心技術,上限調為65億韓元(約490萬美元)以下;如果洩露的是一般產業技術,上限調為30億韓元(約226萬美元)以下。另外,還決定處罰技術洩露中介人時將處罰條件範圍擴大,予以嚴懲。
責任編輯:連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