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圖:數萬人齊聚白宮 慶復活節滾彩蛋活動

人氣 457

【大紀元2024年04月02日訊】(大紀元記者張雨霏編譯報導)白宮週一(4月1日)主辦了一年一度的復活節滾彩蛋活動,但因雷電天氣被推遲了90分鐘後才在濛濛細雨中登場。本屆活動共有約四萬賓客參加,是歷年人數最多的一次。

美國第一夫人吉爾‧拜登(Jill Biden)為慶祝活動定下了「EGGucation」(彩蛋教育)的主題,活動內容包括在白宮南草坪滾彩蛋、尋找彩蛋、障礙訓練、教育活動和表演等。

美國總統喬‧拜登(Joe Biden)在白宮陽台上向在場的人們講述了復活節的意義,稱這個節日「提醒我們希望和新生、犧牲和復活的力量」。

隨著拜登總統的一聲哨響,孩子們競相用手中的長柄勺子,努力將草坪上的彩蛋推向終點。

據介紹,今年的活動共準備了6.4萬顆彩蛋,這些雞蛋經過煮熟、冷凍、染色、烘乾和重新包裝等多道工序後,被運送到白宮。

復活節滾彩蛋活動始於1878年,由時任總統拉瑟福德‧B‧海斯(Rutherford B. Hates)首次舉辦,這一傳統便在白宮延續至今。有孩子的美國家庭將有機會受邀到白宮,同第一家庭一起慶祝復活節。

2024年4月1日,美國第一夫人吉爾‧拜登和總統喬‧拜登以及官方復活節兔子在白宮南草坪參加一年一度的白宮復活節滾彩蛋活動。(Kent Nishimura/Getty Images)
2024年4月1日,一隻復活節兔子抵達華盛頓特區,參加在白宮南草坪舉行的一年一度的白宮復活節彩蛋活動。(Kent Nishimura/Getty Images)
2024年4月1日,一隻復活節兔子抵達華盛頓特區,參加在白宮南草坪舉行的一年一度的白宮復活節彩蛋活動。(Kent Nishimura/Getty Images)
2024年4月1日,賓客們抵達華盛頓特區,在白宮南草坪參加一年一度的復活節滾彩蛋活動。(Kent Nishimura/Getty Images)
2024年4月1日,賓客們抵達華盛頓特區,在白宮南草坪參加一年一度的復活節滾彩蛋活動。(Kent Nishimura/Getty Images)
2024年4月1日,美國總統喬‧拜登(右)參加在白宮南草坪舉行的一年一度的復活節滾彩蛋活動。(JIM WATSON/AFP via Getty Images)
2024年4月1日,美國總統喬‧拜登和第一夫人吉爾‧拜登(右)在白宮南草坪參加一年一度的復活節滾彩蛋活動。(JIM WATSON/AFP via Getty Images)
2024年4月1日,美國陸軍老衛隊(The Old Guard)參加在白宮南草坪舉行的一年一度的復活節滾彩蛋活動。(JIM WATSON/AFP via Getty Images)
2024年4月1日,美國第一夫人吉爾‧拜登在白宮南草坪舉行的一年一度的復活節滾彩蛋活動中給孩子們讀書。(SAUL LOEB/AFP via Getty Images)
2024年4月1日,孩子們在白宮南草坪參加一年一度的復活節滾彩蛋活動。 (SAUL LOEB/AFP via Getty Images)
2024年4月1日,孩子們在白宮南草坪參加一年一度的復活節滾彩蛋活動。 (SAUL LOEB/AFP via Getty Images)
2024年4月1日,孩子們在白宮南草坪參加一年一度的復活節滾彩蛋活動。(Kent Nishimura/Getty Images)
2024年4月1日,孩子們在白宮南草坪參加一年一度的復活節滾彩蛋活動。 (SAUL LOEB/AFP via Getty Images)
2024年4月1日,孩子們在白宮南草坪參加一年一度的復活節滾彩蛋活動。 (SAUL LOEB/AFP via Getty Images)
2024年4月1日,孩子們在白宮南草坪參加一年一度的復活節滾彩蛋活動。(Kent Nishimura/Getty Images)
2024年4月1日,孩子們在白宮南草坪參加一年一度的復活節滾彩蛋活動。(Kent Nishimura/Getty Images)
2024年4月1日,孩子們在白宮南草坪參加一年一度的復活節滾彩蛋活動。(Kent Nishimura/Getty Images)
2024年4月1日,孩子們在白宮南草坪參加一年一度的復活節滾彩蛋活動。(Kent Nishimura/Getty Images)
2024年4月1日,一名小男孩穿著雨衣在白宮南草坪參加一年一度的復活節滾彩蛋活動。 (SAUL LOEB/AFP via Getty Images)

責任編輯:葉紫微#

相關新聞
夏林: 兔子彩蛋及東方人 復活節新啟示
湖灘獅子會復活節遊行3月31日回歸多市Queen街
復活節難抵通脹 雞蛋和巧克力價格仍在高位
組圖:紐約復活節大遊行 花帽爭妍鬥豔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