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科技巨頭投資對象從中國轉向東南亞

人氣 2007

【大紀元2024年05月19日訊】(大紀元專題部記者陶莎採訪報導)由於中國政治和經濟環境的不斷惡劣,加上地緣政治的變化,使得大批外資從中國抽離轉向東南亞。近期,蘋果、微軟等科技巨頭走訪東南亞,並承諾在該地區投資數十億美元。

科技巨頭布局東南亞

在過去幾個月中,蘋果、微軟和英偉達等行業巨頭走訪東南亞,與印尼、馬來西亞、泰國等國家元首會面,提出巨額投資計劃。

本月初,微軟行政總裁薩提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在訪問了馬來西亞、印尼和泰國後宣布,將向馬來西亞投資22億美元,發展雲端運算和人工智能基礎設施。這是32年來微軟在馬來西亞的最大單筆投資。

美國五巨頭科技公司之一的亞馬遜公司5月7日宣布,在未來四年向新加坡追加90億美元投資計劃,擴建雲端運算基礎設施。

蘋果在中國的銷量出現下滑。4月,蘋果首席執行官庫克訪問了越南、印尼和新加坡,並會見了各國總理宣布新的投資。蘋果公司發布報告稱,儘管全球總銷售額下降,但在印尼的收入仍創下歷史新高。

此前,英偉達也有計劃陸續在越南、馬來西亞等國投資。2023,英偉達與馬來西亞基礎設施集團楊忠禮電力國際有限公司達成協議,計劃在2024年中期幫助馬來西亞引入由英偉達YTL公司製造的最快的超級電腦。

3月19日,楊忠禮電力發布公告說,將採用英偉達公司(Nvidia)Grace Blackwell超級芯片驅動之DGX Cloud,在柔佛州安裝全球最快的超級電腦。

東南亞中產階層崛起 購買力增強

東南亞人口總數達6.78億,是全球淨增人口最多地區之一,且年輕人口眾多。

近些年年輕一代人對視訊串流、線上購物等表現出強烈的興趣,多家媒體引述Google、淡馬錫及貝恩等公司估計,當地互聯網相關服務市場規模將擴增一倍多至6,000億美元。

東南亞還有著龐大的電子產品規模及線上服務市場。據估計,至2030年,約有65%的東南亞人將成為中產階級,購買力也會跟著提升。

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艾肯商學院教授謝田對大紀元表示,國際資本轉移到了東南亞,東南亞的中產階級一旦開始成長,工人收入增加,科技方面也會跟著進來,所以蘋果、英美達、微軟投資這些國家,一個是看好了他們的勞動力,再就是看好了他們正在崛起的中產階級。

專家:東南亞取代中國的四大原因

中共國家外匯管理局2月18日發布資料顯示,2023年外國直接投資淨額降至自30年來最低水平,比2022年下降了81.7%。

台灣宏觀經濟學家吳嘉隆從四方面向大紀元分析了全球投資重心轉移東南亞的原因。

他說,「從地緣政治方面看,中共一直把東南亞看作是它的後院,是它的地盤,除了要武統台灣外,中共還要拿下東南亞和南海。所以美國要把東南亞爭取過來,把南海控制住,遏制中共。東南亞必會成為美中爭奪的一個關鍵地區。」

第二方面就是人口紅利。中國過去有很大的人口紅利,但近年來出生率持續走低,最主要的是三年疫情奪走了太多人的生命,使中國的人口紅利不再。而東南亞地區的人口總數已接近中國的人口。所以,「從人口結構講,這些也算是東南亞的人口紅利,他們可以跟中國的勞動力競爭。這是第二個原因。」他說。

「第三點,東南亞這些國家如果因為製造業從中國移過來而使得中產階級發展起來,跨過中等所得陷阱的話,那麼這個地區的經濟總量足以挑戰並超過中國,雖然現在還不行,但是將來有這個潛力。」

「第四是經濟方面。日本在美國的主導之下,可能會增加對東南亞的投資,韓國看到了這一點,所以三星大量到越南投資,台灣原本也進來了,再加上歐洲、美國,現在會形成一個投資東南亞的熱潮,一個直接的用意就是在製造業跟供應鏈方面,能夠迅速取代從中國撤出來的空缺。」

與中共競爭 美國帶頭圍堵中共

東南亞位於亞洲東南部,由中國以南、印度以東、新幾內亞以西與澳洲以北的多個國家、地區組成。包括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柬埔寨、印尼等11個國家。其中中國大陸南部、台灣、菲律賓群島、馬來群島及中南半島環繞於南海周邊。

由於東南亞的地緣價值及各國開始發展活躍,使其在國際戰略格局的地位日益上升,成為在經濟、軍事、資源方面爭奪的焦點。中共也毫不掩飾想控制東南亞的野心,用「一帶一路」拉攏各國,並輸送其意識形態。但隨著世界戰略格局正朝向中美兩極對抗、全球圍剿中共的方向演變,中共面臨著多重挑戰。

美國在東南亞資本投資項目居全球之首,在2018至2022年4年間,斥資743億美元興建工廠和其它項目。中共緊隨其後,同一時期投資高達685億美元。

但謝田認為,中共在東南亞的競爭不占優勢。「中國現在失去了中低端的製造業,高端的製造業又沒有自己的技術,所以要拚命地偷美國的技術,偷不來的話高端的上不去,中低端的又跑到東南亞,中共現在還在試圖向東南亞移植一些中低端的產品,廉價的出口,但很快東南亞國家可能就不需要中國這些出口產品,因為他們可以自己生產。」

吳嘉隆認為,從經濟層面及地緣政治方面,中國與美日經營東南亞,有實質性的不同,中國在激烈的競爭中面臨挑戰。

他說:「中國的經濟跟東南亞的經濟都是出口導向,都在搶同樣的出口市場,兩者是競爭關係。而中共來投資一個重要用意就是躲避美國的關稅,將產地變成東南亞國家,所以東南亞國家反而更樂於接受日本、台灣、韓國、美國、歐洲等國的投資。這是對中國不利的地方。」

前些年,中共仰賴外國的資金和技術,經濟高速發展,東南亞國家拋到後邊。「但現在製造業又轉到東南亞。此時東南亞要選擇的是美國跟日本,因為技術、資本、訂單都是來自美國或日本。中共是來競爭的、來搶單的。」吳嘉隆說。

東南亞就在南海,南海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中共在南海強硬霸道,不斷挑起事端,與周邊國家的矛盾日益激化,引起各國反感。但過去東南亞國家知道中共太強大,他們不是對手,只能看中共臉色。「如果有了美國、日本的介入,東南亞國家就會逐漸擺脫中共,靠向美國日本這邊,而且現在已經開始由之前的靠近中共漸漸轉向親美了,這是大環境。」吳嘉隆強調說。

近些年來,圍繞南海主權歸屬而發生的衝突不斷升級。南海也成為美國圍堵中共的重要一環。

吳嘉隆表示,「美國會把南海當作一個戰略地區,澳洲也會加入,經營東南亞其實也是做給澳洲、台灣看,美國有決心繼續留在東亞地區,而不會從東亞地區撤走。東南亞的國家也希望經濟發展好起來,維持南海的自由航行,不讓南海被中國控制。」◇

責任編輯:連書華#

相關新聞
南海衝突不斷升級 菲防長否認與中共達協議
台灣對美出口創新高 中共漸失對台影響力
美重塑全球供應鏈 亞洲經貿版圖快速改變
越南對華進口激增 專家:中企規避美關稅路徑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