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專欄】為何中國需要通脹卻求而不得?

人氣 1607

【大紀元2024年05月21日訊】(英文大紀元專欄作家Christopher Balding撰文/原泉編譯)經濟學家和民眾普遍認為通貨膨脹是壞事。

通脹削弱了購買力,使商品和服務的實際價格更高,使人們對未來的決策,如投資和工作地點更不確定。然而,中國在近期物價下跌之後,卻面臨相反的物價趨於恆定問題。那麼,如果中國需要通脹,為什麼求而不得呢?

實際上,認為經濟學家不希望出現通脹是錯誤的。在現實中,普遍的經濟共識認為,央行應該把2%左右的低通脹率定為目標,並保持穩定的通脹率。在正常時期,2%—2.5%的通脹率被認為是「溫和適中」,既不會過高以致於阻礙經濟增長,但在經濟低迷期,又足夠高,可以降低通脹率以刺激經濟增長。

雖然大多數公眾不太關注通脹預期,但經濟學家往往更關注央行花費大量精力作出預判。通脹預期非常重要,因為它影響著消費者和企業做出許多決定,這形成一個死循環。如果消費者預期未來價格會上漲,他們可能會立即購買,從而導致價格上漲,從而證實了他們的預期。央行以穩定低增長的價格預期為目標。

所有國家,尤其像中國這樣的高負債國家,以及美國的聯邦政府,都需要低通脹和低利率。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政府為長期債券支付1%的利息,但通脹率平均為2%,那麼政府實際上支付的是負1%的實際利率。

為了管理經濟增長、通脹和利率預期,中央銀行從一開始就假定問題在於需求過剩。也許是利率過低、企業和消費者借貸過多、或者是政府赤字過大,從而推高了經濟活動,使其超過長期增長率,從而推高了通脹。但是,如果這種想法是錯誤的,而且通脹的驅動力不是來自需求過剩,而是來自過度供給呢?

中國的消費率非常低,大部分經濟活動都是由房地產、基礎設施和工業發展的投資驅動。從房地產到商品製造業,當另一個行業出現供過於求時,商品價格就會下降。因此,如果一個國家的通脹動力源於大規模供應過剩,從而壓低價格,再加上政府專注於增加工業投資,那麼降低利率會帶來什麼效果呢?

如果通貨緊縮的問題是需求太少,那麼降低利率將有助於通過刺激投資來增加需求。然而,如果問題在於過度供給,降低利率只會增加投資和供應,使價格長期下跌。換句話說,與傳統觀點相反,降低利率不會增加通脹,反而會降低物價。

實際上,這就是中國面臨的難題。過去一年,儘管房地產貸款出現停滯,製造業和工業部門的貸款卻增長強勁。在COVID-19疫情爆發前,生產者價格為負值,疫情過後,生產者價格有所回升,但之後又轉為負值,2023年7月下降了5%,最近下降了3%。

由於大多數重要行業嚴重依賴政府補貼和激勵措施來維持運營,新的融資要麼支持那些本應該退出市場的企業,要麼在已經過剩的市場中建立新產能。降息通常被視為促進通脹的最佳渠道,但隨著新產能的投入和企業為生存而掙扎,降息可能會加劇通脹。

現實情況是,這是一個政治決定,沒有簡單的解決辦法。美國和歐洲的中央銀行都維護自身的獨立性,而中國人民銀行(中共央行)則像中國的一切事物一樣,是服從於共產黨的政治動物。北京已宣布要主導生產,特別是在關鍵高科技領域。換句話說,儘管這可能會導致通縮,但共產黨無意改變其貨幣政策以推動更高質量的增長。

如果經濟學發揮作用,那麼政策分析和如何處理利率問題就會變得簡單明了,儘管有些東西超出了正常的框架。然而,在中共的指導下,不能指望理性地討論經濟問題。

作者簡介:

克里斯托弗·鮑爾丁(Christopher Balding),曾任越南富布賴特大學(Fulbright University Vietnam)和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教授。他的研究領域涵蓋中國經濟、金融市場和技術等。他是總部位於倫敦的英國外交政策研究智庫「亨利‧傑克遜協會」(Henry Jackson Society)的高級研究員。他曾在中國和越南生活了十多年,後來移居美國。

原文:Why China Needs Inflation but Can’ t Get It?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責任編輯:高靜#

相關新聞
【名家專欄】中國正在進入經濟衰退期嗎?
【名家專欄】中共經濟計劃中的巨大缺陷
【名家專欄】中共經濟發展受阻 疲態盡顯
【名家專欄】惠譽再次下調中國金融評級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