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專欄】中共的產能過剩和對外傾銷

人氣 350

【大紀元2024年05月21日訊】(英文大紀元專欄作家Antonio Graceffo撰文/信宇編譯)最近,美國和歐盟對中國多個行業的產能過剩表示擔憂,從鋼鐵、鋁到鋰電池、新能源產品、電動汽車和太陽能電池板等。

為了緩解這種過剩,中共經常採用「傾銷」的方式,即以低於國內銷售價格或生產成本的價格出口過剩商品。這種做法損害了其它國家的產業努力在全球市場上競爭的氛圍,令其無法以公平價格銷售產品從而確保合理利潤。

今年4月,美國財政部長珍妮特‧耶倫(Janet Yellen)和德國總理奧拉夫‧朔爾茨(Olaf Scholz)先後訪問北京,向中共當面表達了他們對中國產能過剩及其對美國和歐洲企業潛在負面影響的擔憂。

一種觀點認為傾銷並不存在,認為中國的廉價產品歸因於勞動力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高。一些人甚至認為,傾銷通過提供折扣產品使其它國家的消費者受益。然而,反對者認為,傾銷會嚴重損害許多國家的國內產業,導致企業破產,並增加對中國產品的依賴。

在自由市場層面,公司確實有權廉價出售產品,甚至以低於成本的價格出售產品。然而,在自由市場經濟中,公司不能依靠負收入生存。事實上,這主要是由於政府補貼在背後撐腰。歐盟和美國已對中國的製造業展開調查,以確定中共政府是否向各行業提供補貼,導致允許它們以低於成本的價格銷售產品。不公平補貼違反了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則。各國有權對外國政府補貼的產品徵收關稅。政府補貼是上届川普政府對來自中國的進口產品徵收大量關稅、引發雙方貿易戰的眾多原因之一。

如果中共黨魁習近平希望糾正產能過剩狀況,並與世界公平貿易,他可以採取好幾種措施。然而,大多數選擇在短期內都會帶來痛苦。中共政府可以通過允許陷入困境的行業整合或轉移生產來滿足實際需求,從而解決產能過剩問題。從長遠來看,這將提高經濟效率。然而在短期內,結構調整很可能導致就業機會的喪失。對於一個已經在青年失業問題上苦苦掙扎的國家來說,改變產業政策導致就業機會減少並不是一個好消息。下個月將有1170萬學生從大學畢業並湧進就業市場,這顯然使得問題變得更加複雜。

為了緩解產能過剩,防止當前形勢重演,中國必須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取消政府補貼,增強企業創新能力。習近平主張向創新和高附加值生產轉變,然而問題的癥結在於他繼續像管理棋盤一樣掌控整個國家。他忽視了政府必須從市場中撤出,放手讓以利潤為導向的企業家能夠解決競爭力問題。

顯而易見,讓市場力量在不受政府管制的情況下運作至關重要。目前,企業生產的產品多於需求,導致資源分配不當。國有企業通常可以優先獲得資源,而具有高效、盈利理念的私營企業在資源分配方面往往落後於國有企業。要實現私營部門的平等准入,就必須進行全面的市場改革,削弱國有企業在經濟中的主導地位,並通過開放中國經濟來迎接全球競爭。這就需要放鬆對外資的限制,包括對「敏感」行業的限制。出於國家安全的考慮,所有國家都會對外商投資施加一些限制,然而中共政權對「敏感」行業的定義過於寬泛,過度限制了外商投資,從而關閉了經濟的部分重要功能。

從長遠來看,政府補貼會損害中國經濟。最新的貿易數據表明,由於出口價格低廉,雖然貿易量增加了,然而收入卻減少了。政府補貼的另一個問題就是,它們將納稅人的錢或政府收入轉移給了缺乏全球競爭能力的公司。它們還消除了企業改進的動力。研究表明,中共政府的補貼並未提高生產力。

事實上,經濟活動與家庭生活存在許多共通的道理。在美國,許多保守的父母認為他們的孩子應該從事兼職工作。他們擔心,如果孩子過多地在經濟上依賴,習慣於向父母伸手要錢,那麼就無法學會在現實世界中有效地競爭。同樣,社會主義國家的企業,即使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企,與競爭激烈的資本主義國家的企業相比,面臨著不同的現實壓力。價格競爭迫使企業提高效率,從而降低成本。反之,依賴政府施捨則會削弱企業改進產品或生產工藝的動力。

這有點像經濟達爾文主義(economic Darwinism):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在殘酷的市場經濟現實中生存下來的公司,往往比那些受到社會主義政府庇護的公司更強大、更具創新性。後者往往以更高的成本生產劣質產品,並依靠政府補貼來實現盈利。

一些國家可能會針對中共的傾銷行為實施抵制或配額限制。美國和歐盟應著手徵收關稅,使中國進口產品的價格與相應的國內產品價格持平。這種做法不僅能減少中共政府的銷售額,還能使西方國家進一步發展其工業基礎,同時逐步減少對中共主導的全球供應鏈的過度依賴。

針對美國和歐盟的傾銷指控,中共官媒《中國日報》(China Daily)發文寫道:「中國譴責歐盟藉口反傾銷的做法。」中共的典型做法就是,當美國和歐盟對中國的貿易欺騙做出防禦性反應時,它就大喊大叫,指責世界不公平地合謀反對中國,而無視自己才是整個事件始作俑者的事實。

作者簡介:

安東尼奧‧格雷斯福(Antonio Graceffo)博士是經濟學教授和中國經濟分析師,在亞洲工作、生活了二十多年。他本科畢業於上海體育學院,擁有上海交通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目前在美國軍事大學(American Military University)研究國防議題。他為多家國際媒體撰稿分析亞洲經濟形勢,他還撰寫了一系列涉及中國經濟議題的著作,包括《一帶一路之外:中國的全球經濟擴張》(Beyond the Belt and Road: China’s Global Economic Expansion, 2019)和《中國經濟簡明教程》(A Short Course on the Chinese Economy, 2018)等。

原文:China’s Overcapacity and Dumping Tactics 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責任編輯:高靜#

相關新聞
顏丹:中國人為何不同意「配送員跟黨走」?
袁斌:從俄烏戰爭談中共的承諾
【人物真相】六四35周年 中共仍怕趙紫陽
【人物真相】菲律賓華裔女市長的身世之謎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