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世界大事回顧

人氣 2484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1月2日訊】布希總統的反恐之戰主導了2002年,他在一年一度的《國情咨文》中將伊朗、伊拉克和北朝鮮稱為流氓國家。布希說:“這些國家以及他們的恐怖主義盟友組成了一個邪惡軸心,他們尋求發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威脅著世界和平。”

美國記者丹尼爾-柏爾在巴基斯坦被綁架後遭謀殺。

英國出生的謝赫-奧馬爾(Sheikh Omar)由於犯下這些罪行,被判處死刑。穆斯林被號召對此進行報復。

在4月份公佈的一盤錄影中,“蓋達”基地組織領導人奧薩瑪-本-拉登稱讚他所稱為的“911烈士”,使得緊張局勢進一步加劇。

與此同時,本-拉登先前的活動基地阿富汗發生了巨變。阿富汗前國王沙哈在流亡29年後作為普通公民返回了他的國家。兩個月之後,哈米德-卡爾紮伊在傳統的阿富汗長老大會上宣誓就職總統。

6月份,恐怖襲擊越過了巴基斯坦邊境線,美國駐巴基斯坦港口城市卡拉奇的領事館遭到一枚汽車炸彈襲擊,11名巴基斯坦人死亡。

七月份,發生在14年以前的恐怖襲擊,在荷蘭的特別蘇格蘭法院寫下了最後的篇章。阿裏-梅格拉希在1988年泛美航空103航班偷運一枚炸彈導致飛機爆炸,飛機在蘇格蘭洛克比小鎮上空爆炸導致270人喪生。阿裏-梅格拉希被判謀殺罪。

9月11日讓人們無可避免地回憶起一年前發生在美國的恐怖襲擊,布希總統帶領全美國默哀一分鐘。

次日布希向伊拉克施加了更大的壓力。他對聯合國說,除非國際社會採取強硬路線,否則採用軍事手段對付這個海灣國家將是不可避免的選擇。隨著各種促進戰爭因素的增加,反對戰爭的抗議者們走上華盛頓DC和世界其他城市的街頭,呼籲採取和平方式。隨後取得了一項暫時的折衷方案,聯合國武器檢查人員在4年之後重返伊拉克。武器檢查人員的再次到來,標誌著薩達姆-侯賽因證明他沒有發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倒計時的開始。聯合國檢查人員必須在1月底提交他們的檢查報告。薩達姆如被發現擁有被禁武器,必須在此以後加以銷毀,否則將面臨嚴重後果。

10月份印尼旅遊聖地巴里島發生恐怖爆炸,這一悲劇給反恐之戰注入了新的活力。兩次爆炸襲擊了一個擁擠的夜總會,192人死亡,其中約一半是澳大利亞旅遊者;其餘絕大多數受害者為印尼人。與基地組織有關的一個穆斯林軍事組織“回教祈禱團”(Jemaah Islamiah)被指責對這次襲擊負責。

在莫斯科,車臣分離主義遊擊隊在一個劇院扣押了約800名人質。三天後,俄國特種部隊在採取行動以前施放一種強力麻醉氣體,結束了這場危機。但這一戰術受到了嚴厲批評,因為這種氣體奪走了119條人質的生命以及絕大多數遊擊隊成員的生命。

肯雅的港口城市蒙巴薩,發生了一起自殺性爆炸事件,16 名肯雅人喪生。事件發生在一家以色列人擁有的旅館。該事件發生的 同時,一架以色列班機在從蒙巴薩機場離開時,受到二枚地對空導彈的襲擊。包括基地組織在內的幾個組織均聲稱需對此事件負責任。

反恐戰爭也影響了全世界股市,出現了自1941 年以來第一次的連續3年的股市下跌。美國能源巨頭安龍(Enron)公司破產及會計醜聞案引發了一系列金融市場的混亂。

今年,歐洲成功地在歐共體的15 個國家中的12國實行了統一貨幣。

但在拉丁美洲的阿根廷,金融危機加劇,許多銀行倒閉。

今年,自一月份民主共和國剛果尼拉貢戈火山爆發以後,自然災害連連不斷。這場火山爆發,導致上百人喪生,數以萬計的人流離失所。

6月份,在伊朗首都德黑蘭西邊的地區發生的大地震中,200 多人遇難。

由於天旱,使得原本貧窮的南非六個國家出現大面積的饑荒和愛滋病。

今年9月在南非舉行的世界峰會,對於如何使發展中國家擺脫貧困,沒有制定出任何策略。代表布希總統出席會議的美國國務卿柯林-鮑威爾,被指責為利用會議謀取美國的私利。

今年夏季的大洪水,使得歐洲中部的一些國家如俄國和德國,受到很大的經濟損失。捷克首都布拉格是受災最嚴重的城市之一。

義大利埃西西里島的特納火山大爆發尚沒有對人造成傷害。

但是,最近在澳洲西海岸的,悉尼附近發生的森林大火,在颶風的助長下,任意肆虐,難以控制。

今年還發生了許多其他人為的災害。

一艘運載77,000 噸燃油的老式貨輪聲望號,在西班牙的加利西亞海域,發生破裂並下沉,造成該海域嚴重原油污染,頃刻之間 數以萬計的漁民失去了生計。

今年,世界範圍內發生了許多大災難。

伊朗航空旅遊公司的一駕飛機在山區失事,造成117 人遇難。

埃及發生了150 年以來的最大鐵路事故,一列火車著火,燒死了373 人。

另一發生在非洲的火車事故,使數百名坦桑尼亞人遇難。這列火車在爬上一個山坡時,突然發生機械故障,失去控制而滑下山坡,與山下的一列貨車相撞。當火車司機驚呼火車失控時,許多乘客紛紛跳車而摔死。

歐洲, 一駕滿載俄國兒童的飛機在空中與一駕DHL 運貨飛機相撞,導致71人死亡,其中包括52 名兒童。

但九位美國礦工在井下被困3 天後,成功生還,真是一件值得慶祝的喜事。

在2002年,一些過去的領導人被帶上法庭。前南斯拉夫總統米絡舍維奇被以戰爭罪帶上海牙國際法庭,但他拒絕接受法庭的裁決。前印尼獨裁者的兒子,湯姆-蘇哈托,以策劃謀殺高級法院法官罪被判5年監禁。

世界各地的選舉給世界帶來變化,有時帶來戰爭。馬達加斯加,由於政府被指控選舉舞弊,成千上萬的反對者要求政府下臺,這使馬達加斯加首都安塔那那利佛處於癱瘓狀態。在金巴布維,選舉在總統慕紮貝強硬要求黑人佔有白人土地的爭議中進行。在一次對英國殖民勢力的尖刻批評中,慕紮貝宣稱他戰勝塞萬吉萊的選舉是一次戰勝殖民主義的勝利。委內瑞拉總統查維斯,在被軍隊指控造成抗議人士死亡的情況下被迫辭職。但後來他又從新登上總統位置。然而,在這一年內,加拉加斯一直處於被政治暴亂和罷工沖洗之中。在法國的總統選舉中,極右翼分子勒龐戰勝社會黨總理喬斯潘,震驚世界。但是人們對極右翼抬頭的恐懼在希拉克總統再次當選中消失。中國向有專制暴君之稱,屢次被外電評為年度人權惡棍的江澤民終於順理成章地卸任,但中國當前垂簾聽政的格局何時能得到徹底改善,全球都在拭目以待。在荷蘭,極右翼政治家福圖恩在荷蘭大選前9天被殺。

在德國,總理施羅德在選舉中以微小的優勢獲勝,他向選民們保證不提高稅收,不介入對伊拉克的戰爭。柏林新裝修的,曾經用來劃分東西德國的勃蘭登堡門,在揭幕時吸引了數千名觀賞者。

在土耳其,埃爾多安領導的正義發展党戰勝前總理埃傑維特的執政黨,該党副主席居爾成為總理。

以色列結束了一月競選的準備工作,總理沙龍成為右翼利庫德執政黨黨魁。在這一年中,該地區戰火不斷。在三月逾越節的除夕,巴勒斯坦一自殺性炸彈在一家海濱旅館爆炸後,使這一地區更成為戰亂地帶。以色列重新佔領了巴勒斯坦控制的城市,巴勒斯坦總統阿拉法特被以色列的坦克封鎖在西岸城的總部。另一次圍困發生在耶穌誕生地伯利恒的教堂,五周後,以伯利恒教堂內巴勒斯坦人投降宣告結束。在西岸城市傑寧,當允許攝像機在數十名巴勒斯坦人被殺的難民營拍攝時,以色列被指控屠殺罪。

在世界其他地區,當斯里蘭卡政府同意和泰米爾之虎反叛分子和解時,為這個國家結束了18年的戰亂提供了希望。

在緬甸,在監獄裏度過了14年的昂山素姬終於重獲自由。

印尼省東帝文,在為獨立戰鬥了數十年後,成為世界上最新的一個國家。

布希總統和俄國總統普京,簽署了消減三分之二的核彈頭的協定。這是在過去的近十年中美俄第一次簽署這樣的協定。

在九月大約有400韓國家庭和他們失散近半個世紀的朝鮮親人團聚。

在英國,北愛和平進程的協定失敗,該省又回到倫敦的統治之下。

英國皇太后于101歲的高齡在三月去世。成千上萬的人來到倫敦的街頭參加葬禮。6月女王慶祝繼位周年,數千人參加了金禧音樂會。

由於神父們涉嫌各種性醜聞,天主教教堂成為輿論觀注的焦點。教皇有始以來第一次將美國的主教們召集到梵蒂岡,告訴他們對兒童的性騷擾是極大的犯罪,將被驅逐出教堂。

香港五十年不變的政策五年就出現危機,從污垢法輪功學員阻街的草草收場到基本法第23條立法的提出,明顯表現出中共急於赤化香港的動向。

德國校園槍殺案成為世界上頭條新聞。埃爾富特鎮的一所學校,原來的一名學生開槍殺死了包括自己在內的17人。

一名連環狙擊手隨機殺害10人,使華盛頓地區的居民陷入恐慌。一名41歲的男子和他收養的兒子將在2003年受審。

中國南京投毒案和合肥自殺爆炸震驚全球華人,儘管中國當局一再隱瞞真實死亡人數,數百無辜百姓的冤魂令北京降下建國後最長的連續6日大雪。

印度西部的古及拉特(Gujarat)發生暴亂,二月一夥穆斯林分子向一輛載著印度教朝聖者的火車放火,數十人被燒死。這次事件引起長達三個月的暴力報復,造成至少1000人死亡,大部份是穆斯林人。

尼日利亞也成為暴亂的場所,起因於是否在那舉行世界小姐選美活動的爭議性的決定。一位尼日利亞婦女由於婚外生子,被法庭判以亂石砸死罪刑,使許多人認為由於人權原因,認為選美不應該在那舉行。報紙上的一篇文章說伊斯蘭教的先知穆罕默德樂意娶一位參加世界小姐選美的佳麗為妻。北部城市賈杜納數百人死亡,參選者們飛往倫敦,選美在那裏繼續舉行。

南非慶祝由太空飛行者馬克-沙托沃斯實現的南非人的第一次太空飛行。美國的熱氣球家史蒂夫-福塞特成為第一位單獨乘氣球環球旅行的人。這位58歲的百萬富翁在空中呆了14天

今年的體育界,世界盃足球賽無疑是最令人矚目的。韓國和日本成為有特色的世界盃主辦國。雖然一些有爭議的裁判使人有些失望,但是主導世界盃比賽的友誼精神使人難忘。巴西隊成為第五次世界盃冠軍。隊員們受到國民的熱烈歡迎。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周四國會大事記
周四國會大事
立陶宛喜迎布什到訪
陳勁松:“全面小康”不全面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