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購硬盤 先認清規格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1月7日訊】一般消費者經常使用的40至80GB容量的硬盤,價格也降到3,000至4,000元,可以說「便宜又大碗」,現在買一顆來升級家中老舊的電腦是最划算的事,不過事前得先瞧一瞧硬盤規格再動手,才不?骨慾岐|。

 自由時報1月7日報道,電腦硬盤以使用的方式來區分,可分為內接式與外接式兩種形式,內接式目前主流以3.5吋硬盤為主,而外接式硬盤通常以筆記型電腦所使用的2.5吋硬盤居多;從傳輸介面來分類,則可分為IDE與SCSi介面兩種,一般消費者所使用的桌上型電腦大部分都使用IDE介面的硬盤產品,至於SCSI硬盤通常都用在較高階的伺服器。

 從近兩年IDE介面硬盤市場趨勢來說,目前硬盤主流產品的馬達轉速逐漸提升至7,2OOrpm,並以Ultra ATA/100的規格為主,還有美商邁拓(MAXTOR)公司推出的Ultra ATA/133規格,以及新一代Serial ATA規格的硬盤,消費者在購買前除了馬達轉速與ATA規格外,還須注意到硬盤的容量、快取與液態軸承馬達等技術問題,才不會搞錯自己的需求。

 選購硬盤最好先從容量開始,不管硬碟的規格如何強化,一般消費者購買前會關心的問題就是「容量」與「價格」。

 單純從「容量」方面來看,現在購R硬盤的人實在是相當幸運,兩年前購買硬碟前,總是會為了價格的問題而在容量方面斤斤計較,先要考量自己大概需要用到多少容量,再仔細計算要買哪一個廠牌的硬盤會比較划算;現在購買硬盤就不必太費心思了。以光華商場為例,4OGB以下的硬盤產品都不會超過3,000臺元,較為廣泛使用的6OGB也在3,000至3,500臺元之間,容量達8OGB/7,2OOrpm的產品則在3,500至4,000臺元左右。

 除了SCSI硬盤的價格仍然偏高外,一般使用者常用的IDE硬盤機可以說是相當便宜,買顆硬盤是來備份資料或者儲存影片都相當划算;不過容量較大的硬盤也有一些缺點,通常容量較大的硬盤必須花較多的時間在做分割與格式化工作,而且在磁盤重組、硬盤掃描等維護上也較為麻煩,換算成「時間」反而不經濟。

 其次是硬盤轉速的問題,SCSI硬盤常見的轉速為1O,OOOrpm與15,OO0rpm;不過目前主流IDE硬盤的轉速仍只有5,400rpm與7,2OOrpm兩種規格。

 硬盤轉速的差別直接影響到硬盤的整體效能,容量相同、轉速不同的硬盤價格差距已經縮小;以往對於預算有限的使用者,購買轉速較低的5,400rpm硬盤,因為這些效能較低但在一般使用情況分不太出來其中的差別,不過隨著5,400rpm的產品逐漸退出市場,現在7,2OOrpm的產品價格也低,應屬首選。

 而在傳輸介面選擇上,硬盤機傳輸速率一直是影響效能的瓶頸之一,IDE硬盤目前主流的Ultra ATA/100,在理論上資料傳輸的速度最高應支要能夠達到100MB/s,可是在實際運用時,硬盤的傳輸效率卻遠低於這個理想標準;為此Maxtor已推出使用Ultra ATA/133介面的新硬盤,目前已有為數不少的主機板南橋晶片能夠支援,如果主機板不能支援Ultra ATA/133,使用者必須另外安裝PCI擴充卡(目前市場上已有Promise和Highpoint推出)才行;另一種則是廣受囑目卻尚未成熟的Serial ATA。

 儘管如此,U|tra ATA/100到目前仍可以滿足快速、大量的資料傳輸,有一點要提醒的是電腦使用的硬盤排線的問題,Ultra ATA/66與100所使用的排線不同,與最早使用Ultra ATA/33也不一樣,在硬盤升級之前要注意介面是否相容,有些新硬盤必須搭配新的排線使用,消費者買的時候最好問楚並注意相容性的問題。

 最後要強調的是「保固」問題:硬盤的穩定性一向都是消費者最關心卻又最不容易去判斷的問題;即使在做硬盤測試的時候也很難評斷硬盤到底夠不夠耐操?選購之前不妨詢問一些使用過該廠牌的朋友稍微了解一下品質的概況,不過以現今硬盤發展成熟的技術來看,硬盤會出問題絕大多數是因使用不當所造成,例如通風措施不良、遭受外力撞擊、不當關機或是電源供應器電壓不穩等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包括seagate、IBM、MAXTOR、WD等硬盤廠商都將原來價位較低階的IDE硬碟保固年限從3年調降為1年。(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邁拓研制出容量最大的160GB活動硬盤
能毀滅硬盤! "新愛蟲"惡性病毒開始傳播
法國展示全球最小的硬盤MiniHD
東芝公司推出附帶硬盤的新款MP3播放器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