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RS後感

思敏(大陸)

標籤:

【大紀元10月3日訊】一場SARS,猶如一場「天問」,逼著各行各業方方面面,交出自己的答卷。首先考驗的是政府,政府是否把老百姓的生命放在首位:接著考驗的是衛生部門的公共衛生體系是否健全有效,廣大醫護人員是否有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和醫護水平;它也考驗著整個中華民族的公德、素質及衛生習慣,中國醫學科學的學術水平和科研能力……
SARS在中港兩地蔓延,醫護人員紛紛被撂倒。在北京,各醫院又是宣誓,又是壯行,其悲壯和煽情,讓我想起古代荊軻刺秦王的易水之寒。但是在香港,救治SARS病人和救治其他病人一樣,是他們的日常工作。他們拿了納稅人的錢,就要盡他們的本份。沒有什麼工作後的度假村的休假和免費旅遊,更沒有什麼一線人員子女的高考加分。但他們的盡職盡責和犧牲精神,和國內的醫護人員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時代周刊》把香港的醫護人員稱為「亞洲英雄」(還有新加坡),絕對是實至名歸。

不能想像一個動輒就要紅包的醫生,會在生死關頭衝上前線去。有個專家在國內某電視節目說,這次SARS是醫護人員改變自己形象的最佳時機。我想這近乎是痴人說夢。我的看法恰恰相反,它可能會推遲這種變化。有人告訴我,SARS後,醫院的護士更橫了。是啊,過去嫌你煩,現在還嫌你帶來危險呢。

SARS過後,北京香港兩地都搞了一些活動,比如一些文藝演出等等。表面上看,沒有什麼不同,實際上味道是不一樣的。在北京的活動,一種是慶祝,另一種是慰問醫護人員,都有慶功的味道。在中國,人們特別善於將壞事轉化成好事,比如渤海二號災難,比如學校失火,領導立即指令各部門搜集搶險救險的好人好事,讓人們一下子沉浸在一個英雄輩出的欣喜中,忘了這是一場劫難。

這場SARS劫難的死者,他們當中很多人,本該好好地活著,本該還有一段長長的人生,可是,由於某些可以克服和不可克服的因素卻孤獨、淒涼地死去。

在香港的很多活動都體現出對生命的尊重,給生命以尊嚴,充溢著一種人文關懷的溫馨,讓人感到度過了一場災禍、一場劫難,有一種傷痛,一種反省,一種人生的頓悟……沒有國內那種壞事好事分不出來的慶祝,那種皆大歡喜的圓滿感。

不是沒有人呼籲過,據《南方周末》載,一位曾在SARS隔離區連續採訪五天的記者曾建議:在瘟疫被消滅的那天,舉國降半旗致哀。當然,它不會被實施,只淪為網絡上爭論的話題。令人回味無窮的是,這個建議,連一位SARS死者的家屬都不以為然,理由是:形式並不重要,我們比較滿意政府對去世親友的照顧……多實際啊!

我們的政府不是經常說,要有向世界各國人民學習的寬闊胸懷嗎?我看在我們的同胞香港人身上,就有不少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原載《爭鳴》十月號(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金馬獎今截止報名 影片數量大幅減少
SARS若捲土重來 華航表示已做好萬全準備
第四十屆金馬獎報名截止,報名影片比去年少三分之一
海外旅遊復甦快  航空業者增班服務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