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禁止宗教標誌入校 頭巾爭議再起風波

人氣 26
標籤:

【大紀元12月21日訊】大紀元駐歐洲記者秦川綜合外電報導/法國總統希拉克有關立法禁止公立學校內出現一切宗教象徵標誌的建議引起了不少爭議﹐因為人們都心知肚明﹐這明顯是針對穆斯林頭巾的。儘管最新民調顯示,希拉克的建議已獲得近七成法國民眾支持。但一些穆斯林人士擔心,此舉將導致法國社會族群矛盾激化。

政教分離「不容妥協」

希拉克在17日的一次電視演說中指出,法國的世俗主義基礎是「不容妥協的」,公立學校不應帶有宗教色彩。因此伊斯蘭頭巾、猶太教小圓帽及大型基督教十字架不該進入公立學校。他呼籲國會在明年9月新學年度開學前完成相關立法工作。希拉克基本上接受了前政府部長斯塔西領導的官方委員會上週公布的建議,不過他拒絕了把伊斯蘭開齋節及猶太教贖罪日等節日也納入公立學校假期的建議。

希拉克在演說中感謝移民協助建設法國、讓法國更加壯大繁榮。但他同時強調﹐絕不會容許任何宗教挑戰法國的核心價值,也就是銘刻在全法所有學校和市政大樓外的「自由、平等、博愛」原則。希拉克提出,確保政教分離的世俗主義為法國價值的基石,提供不同宗教和諧共處的中立空間。

世俗主義根深蒂固

法國立法禁止頭巾﹐在很多西方國家﹑尤其是英美制國家看來﹐完全是小題大作﹐難以理解。在英﹑美﹑澳等國﹐沒有人會去干涉穆斯林女孩的穿戴問題﹐人們普遍感覺法國的做法是違反宗教自由原則的。但是﹐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法國獨特的近代史形成了極其強大的世俗主義傳統。

從十八世紀以來﹐世俗主義就一直是法國激進思潮的基石。法國大革命後﹐天主教會的財產被沒收﹐教士被勒令宣誓效忠共和國。由於羅馬教皇反對法國將此制度強加於歐洲其他國家﹐法國人還曾兩次佔領羅馬﹐威逼教皇就範。拿破侖最終與教會達成和解﹐只要教會不參與政治﹐大家就相安無事。到1905年﹐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制訂了政教分離法﹐規定政府在宗教事務中採取絕對中立的態度。在任何政府建築物內﹐不能容許宗教活動和符號。法國人認為公立學校是培養共和國未來公民的地方﹐所以更不應該容許有任何違背宗教中立的表述。1937年﹐當時的教育部長下令﹐所有公立學校必須去除所有宗教象征物。

頭巾爭議源遠流長

在這種背景下﹐就不難理解為甚麼會出現持續20年的「穆斯林頭巾」問題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大批來自北非前法國殖民地的穆斯林移民到法國做工。他們領教過母國的愚昧和壓迫﹐所以並不十分懷念伊斯蘭世界的宗教傳統﹐也沒有對法國的世俗社會造成大的衝擊。但移民越來越多﹐今天的法國擁有500萬穆斯林,比其他任何一個歐盟國家的穆斯林人口都多。他們的社會經濟地位相對較低﹐大部份都居住在城市週邊由政府提供的福利房裏﹐犯罪﹑吸毒和失業問題都很嚴重。再加上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伊斯蘭復興運動席卷穆斯林世界﹐年輕一代的法國穆斯林把伊斯蘭教作為一種表達對社會不滿的發泄方式。他們成立了許多穆斯林協會﹐其中有不少都帶有政治目的並得到來自伊斯蘭國家的資助。他們還不顧當地人反對﹐在各地修建了越來越多的清真寺。

很多穆斯林女學童開始在上學時佩戴伊斯蘭傳統頭巾。她們中有不少是自願戴頭巾的﹐但也有很多是在家庭和社區的壓力下不得不戴的。在這個問題上﹐穆斯林社區內部也不統一。有很多老一代穆斯林移民對新興的極端伊斯蘭思潮很反感﹐現在支持政府禁止戴頭巾的人中﹐有很多實際上是這些穆斯林民眾。

民眾關注伊斯蘭勢力

伊斯蘭教現在是法國的第二大宗教﹐已經開始改變法國社會的面貌。對許多法國人來說,伊斯蘭教已經成為法蘭西共和國政教分離原則的一大挑戰。事實上﹐20年前就發生過學校禁止穆斯林女童戴頭巾的事件。

「九一一」以後﹐法國社會對伊斯蘭勢力的發展愈發感到緊張。在政界和民間﹐鉗制伊斯蘭極端勢力﹑保護世俗社會的呼聲越來越大。極右派勢力乘機抬頭﹐以勒龐為首的反移民政黨「國民陣線」獲得大量支持﹐在大選中名列第二﹐震驚世界。希拉克總統代表的中間偏右政黨﹐希望通過壓制伊斯蘭極端勢力的舉動爭取右派選民支持﹐抑制極右勢力。新一輪的「頭巾爭議」就這樣展開了。

決定獲得多數支持

大多數法國人認為,在法國的500萬穆斯林應當接受法國人的價值觀,包括政教分離的做法。這種看法反映了法國人心照不宣的擔憂,他們擔心伊斯蘭某種極端形式在法國的國土上得到滋養。但是在法國的許多穆斯林也會認為,希拉克的決定說明法國人在國內不包容其他宗教和文化。一些人警告說,這種法律只會加深穆斯林反感情緒,使他們更加認為他們在法國社會中不受歡迎。然而﹐法國穆斯林領袖布巴克呼籲穆斯林對希拉克的宣布保持冷靜﹐因為「國家的法律就是我們的法律」。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追查國際向美國FBI提交逾八萬責任人名單
最適合舒適退休的十個國家 加澳上榜
美印太司令:中共用「溫水煮青蛙」伎倆升溫局勢
您的谷歌搜尋結果可能會出現變化 原因何在?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