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危機關係國家安全 可影響中國內政外交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12月22日訊】亞洲時報邱鑫12月22日報導﹐中國在2003年10月份以來,由缺煤到缺電再到缺油的連鎖反應,已經敲起了中國國家全的一警號;而這次教訓也是對李鵬時代的能源政策以及江澤民時代“大國外交”的一記當頭棒喝。

中國目前面對的能源危機情勢十分嚴峻。據12月7日的新華社報導,2003年入冬後已有7省先後拉閘限電,其中以浙江省最為嚴重。來自中國石油化工的消息承認,中國已經出現供應緊張狀況,而且這問題可能持續到新年過後的2004年2月上旬。

中國的電荒,連鎖觸發了煤荒和石油荒的潛在危機。中國的官方媒體沒有介紹中國石油短缺的具體情況,但有關專家利用各種系數粗略地估算出,中國石油最終可採資源量僅為130億噸到160億噸。

相形之下,伊朗一個油田的儲存量就有250億噸,而中國所有的”家底”,充其量只相當於他們一個中等油田。

最令人擔心的是,中國專家估計,中國的石油儲備只夠7天之用,這相對日本有6個月的儲備量,實在是相差太遠了。

事實証明,石油儲備對中國的經濟表現至關重要:1979年伊朗宗教革命引發了第二次石油危機,日本因為有其初具規模的國內石油儲備,沒有受到多大的影響,而美國仍然沒有足夠的儲備,損失了國內生產總值的3.5%。

12月3日的《南方日報》就曾引述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陳淮認為,按照2010年中國國民經濟對石油的年需求量為2.7億噸至3億噸、所需進口量為1億噸至1.3億噸計算,石油儲備量大約為1100萬噸至2100萬噸;若按90天計算,則安全儲備量需達2500萬噸至3200萬噸。

為了亡羊補牢,國務院在2003年5月26日在北京正式啟動”中國可持續發展油氣戰略研究”。中國務院總理溫家寶26日主持了會議,並聽取中國工程院課題研究組的匯報。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不久前已經向國務院呈交了能源報告建議,希望早日開闢國內石油期貨市場,力爭在石油價格上有更多的發言權,建立有利於進入國際市場的法規體系和監管體系,確保我國的石油安全。

該報告也建議,在大力推行節能戰略的同時,還要建立形式多樣、配置合理的石油戰略儲備制度,以適應不同層次的安全需要;建立安全預警應對機制,建議按5級建立相應的預警應對方案。

與此同時,報告也指出要加快國內油氣資源的勘探開發,強化採油,發展替代燃料和技術。

其實,早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能源就已經有石油儲存量不足的焦慮了。當時的專家就曾警告:1984年以來,原油產量年均增長1.7%,但同時期的石油消費年均增長4.9%。雖然中國是世界第五位的產油大國,但是同時也是石油消費大國,石油的產出跟不上經濟快速增長對石油的需求。

眾所周知,由李鵬主理國務院時代開始,石油系統一直牢牢掌握在他的手裡,這個情況一直維持到朱鎔基當總理的90年代。在這段時期,中國政府一直以石油為戰略性原材料為理由,拖延大部份的市場機制改革。在目前為此,中國的能源體制仍十分不理想。

據《中國經濟時報》11月21日引述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李劍閣指出,在能源領域建立現代監管體系方面,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江澤民主政的時候,他也著力和俄羅斯及哈薩克討論能源合作問題,但他在推動大國外交的同時,明顯吃了俄羅斯一記悶棍:中俄就輸油管道計劃談了許久都是只聞樓梯響,但日本和俄羅斯近期就石油輸送管道的鋪設問題似乎就取得了進展。

這一連串事件証明,中國不能光靠門面的”大國外交”取得實利,這可能亦是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之所以要調整江的外交路線,將之變得更加務實的原因。

在開拓國外能源供應方面,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12月18日下午在人民大會堂與到訪的以色列總統摩西‧卡察夫舉行會談,新聞稿中沒有提及有關能源供應問題,但胡就表示”中以友好和互利合作是兩國人民的共同願望”。胡錦濤在10月就曾訪問澳洲,並簽訂了關於中澳天然氣技術夥伴關係基金管理執行的諒解備忘錄。他在10月20日上午在曼谷會見了墨西哥總統福克斯,能源合作也是重點關心的問題之一。

中國如果要確立大國的地位,必須要先做好能源儲備。一個律師為拆遷戶和大發展商打官司,透露一篇新華社內參不一定會危害到國家安全,但中國現在的能源儲備情況則肯定值得擔心。(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以巴簽署能源合作協議
深圳發展面臨土地不足資源缺乏等問題
財經簡訊(03年12月4日)
泰國新發明 利用冷氣廢氣燒熱水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