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砂館》塵封六十年舞台重現 前輩林摶秋劇作 年輕導演傅裕惠謹慎詮釋

人氣 26
標籤:

【大紀元12月8日訊】 自由時報記者王凌莉╱台北報導
 一九三七年冬天,二次世界大戰還未開打,中國和日本已經翻臉了。基隆港旁「高砂館」的小餐旅店裡,主人吳源還在等著前往滿州工作卻有五年無音訊的兒子木村;和吳源分租小吃店的阿富女兒也在等著與木村一同前往滿州的情人回來。

一週後,木村回來了,阿富女兒仍沒有情人的影子,木村向她求親,希望帶她到滿州過日子……。

 台灣本土劇作家林摶秋在一九四三年發表的作品《高砂館》,塵封了六十年以後,由台大戲劇系再度搬上舞台。

這齣戲以日語寫成,是當時剛成立的「厚生演劇研究會」所製作演出,故事背景為日治末期,透過一位苦等情人的女子,來描述基隆口一座旅館內居民和旅客茫然困惑的生活面貌。

 一九二○年出生的林摶秋,十九歲到日本留學,是當時唯一受東京劇業肯定的台灣戲劇創作者,他也是唯一能編能導的劇作家。

他在一九四三年返台,與當時的台灣文學界人士如呂赫若、張文環等友好,並且成立「厚生演劇研究會」,並且導演《閹雞》、《高砂館》、《地熱》等劇,在台北「永樂座」演出。

雖然林摶秋返台後創作力仍旺盛,但之後他有多次劇本遭到禁演,林摶秋也逐漸退出舞台。

 導演傅裕惠以一九三七年作為全劇的背景,藉由當年人民的孤苦壓抑與平凡無奈,來描繪台灣人對生活所抱持的期待。

她希望能夠凸顯導演本身詮釋劇本的意念,呼應今天台灣人的心情。除了台灣本地人的描繪外,傅裕惠也加入當時要離開台灣回大陸的戲班子演員角色,表達當年基隆港邊的高砂公園梩有很多即將離去的中國京劇班在新蓋好的新聲館演出的情景。

 《高砂館》六十年前演出時,以日語發音,此次為顧及演員及觀眾,這齣戲的語言處理則運用國、台語兼具,並有部分口白加入日語。

展演時間為十二月十七日到二十一日,地點在台大古蹟劇場(原台大舊總圖書館2F)。(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日本作家談文化差異 一個地名讓台灣人笑翻
走訪大溪木藝博物館 探索歌后鳳飛飛故事館
研究:在飛機上睡覺前喝酒 威脅心臟健康
加國亞省班芙公園夢蓮湖 上榜世界最美湖泊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