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四十年來照顧近千孤兒 六龜育幼院感人故事說不完

人氣: 55
【字號】    
   標籤: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2月23日訊】高雄縣六龜基督教育幼院開辦近四十年,創辦人楊煦牧師、林鳳英夫婦收容照顧原住民孤兒,不計其數,除了來自政府與民間的支持外,創辦人楊煦牧師與院長林鳳英夫婦傳播的基督大愛,使整個山中小城,如沐春風。感人的故事,說也說不完。圖為楊煦夫婦與院童合照。

據中央社23日報導,一般人一生可能只有兩三個子女,楊煦夫婦拉拔大的孩子少說也有近千人,如說楊煦有一千個孩子,沒有人敢說他們是在吹牛。

高雄縣六龜鄉是鄰近山區的小城,位在郊區的大苦苓,是個名不經傳的小地方,人口稀少,但問起六龜育幼院,卻是全國無人不知曉的大地方。

故總統蔣經國先生曾經六次造訪,前總統李登輝也曾拜訪過,現任總統陳水扁在台北市長連任失利後曾造訪,當選總統後已三次蒞臨。更甭提有多少達官顯要到過六龜育幼院,這是任何一所育幼院所沒有的殊榮。

現在的六龜育幼院花木扶疏,水泥地籃球場假日可見院裡打球的院童活潑身影,進入育幼院跨越荖濃溪河床是一條水泥橋,與民國五十三年楊煦、林鳳英夫婦創辦育幼院時的景況,真是天壤之別。

現年八十三歲的楊煦,祖籍中國大陸山東,遭逢對日抗戰,四川省立教育學院畢業,抗戰勝利返回故鄉,滿目瘡痍,有同學到台灣教書,書信往來,受同學鼓舞,民國三十七年隻身來台,先在台中縣豐原高中教書,再到台中師範學校任教,民國四十年經學生介紹,結識苗栗縣大安鄉的泰雅族婦人林鳳英,不久即結婚。

隨後,楊煦進入基督教浸信會的台北神學院深造,民國四十四年畢業後,自願到與他結緣一生的六龜服務。楊煦回憶說,他對六龜鄉沒有什麼概念,只知道附近很多與林鳳英一樣的原住民。

楊煦、林鳳英夫婦於民國四十一年扶養了一位親戚的聾啞女兒林路得,開啟照顧原住民孤兒的生涯。

兩夫婦到六龜鄉時,當地很落後,他們就住在浸信會教堂,靠著教會的支持,附近很多窮困民眾或原住民的兒童都跑到教會吃飯,無法繳費時,也求助於楊煦夫婦,都能如願,兩夫婦也因此成為六龜鄉,甚至鄰近茂林、桃源原住民鄉家喻戶曉的善人。

林鳳英表示,楊煦的薪水很少拿回家,都救濟別人去了。

當年六龜初中第一屆畢業的林讚興、劉海星、劉進萬都曾獲得楊煦夫婦的濟助,劉進萬也是當地第一位考進警察學校的學生,現在已六十多歲,還時常回到育幼院看楊煦夫婦,現年六十多歲的林路得已是祖母了,還常到育幼院。

由於到教會的小孩實在太多了,楊煦夫婦於民國五十三年購買荖濃溪畔俗名大苦苓的十六公頃山坡地,帶著二十多位孤兒墾荒定居,房舍簡陋,自己架設流籠渡河,後來六龜鄉公所協助搭建吊橋,才解決對外通行的問題,送到育幼院的孤兒也愈來愈多。

好人有好報,這是民間的名言,也應驗在六龜育幼院。民國六十二年六月十七日,時任行政院長的蔣故總統經國視察林務局林區後發現了這所育幼院,與當時的高雄縣長林淵源一起拜訪,隨後五次造訪,頻頻指示政府有關單位改善院童的生活環境。

育幼院的吊橋改建為水泥橋,宿舍也如期興建,增購電冰箱,泥土球場也變成水泥地,楊煦自然也成為蔣總統經國先生的民間友人之一。

經國先生過世後,每年忌日,院童一定聚集教會禮拜,楊煦夫婦則帶著曾受經國先生關愛的沒有雙手的孤女楊恩典到大溪陵寢謁陵。

民國六十三年三月,一名剛出生沒有雙手的女嬰被棄置在岡山鎮市場外,立即被送到育幼院,經楊煦夫婦妥善照顧,存活下來,被取名為楊恩典,誰也沒想到會發展出國家元首與孤女的感人故事。

蔣故總統經國每次到育幼院都會詢問楊恩典的狀況,並加以鼓勵,也安排她到振興復健中心矯治脊椎。在眾人關愛下,楊恩典學會以腳畫畫,成為口足畫家,去年九月嫁到屏東縣,有美滿的生活,相信可告慰蔣故總統在天之靈。

有學歷,又是牧師,楊煦夫婦為何放棄大好的環境,到窮鄉僻壤照顧孤兒?楊煦翻開聖經馬太福音第九章、雅各書第一章,強調是受到聖經的感召,對禮運大同篇也有體認,讓他將照顧孤兒、老人視為終身職志。

楊煦夫婦不知道這幾十年來照顧多少孤兒,屈指算算,應有七、八百人,有的長大後擔任教師、警察、軍法官、公務人員,前高雄縣桃源鄉長賴金生也曾獲得接濟,他們還時常回到育幼院,讓楊煦夫婦感到溫暖。

楊煦還高興地拿出一張總統府頒贈給劉明宗的陸軍忠勤勳章證書、育幼院祝賀周倍弘同學考上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系的祝賀紅紙,這兩人都曾是育幼院的院童,楊煦非常高興。

另一位也曾是育幼院院童的鍾彼得,於陸戰隊士官學校畢業時,奪得德智體群第一名。

單身來台時的年輕挺拔,今天成為耄耄老者,楊煦重聽,但他每天還是在林鳳英的協助下,關心照顧院童的生活。

目前育幼院收容了八十多位院童,學齡從兩歲到二十多歲,有的留在院內接受照顧,有的到幼稚園、國小、國中、高中職及大專院校就讀,這些都是楊煦夫婦的子女,也是他們傲人的成就。(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