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四十年来照顾近千孤儿 六龟育幼院感人故事说不完

人气: 55
【字号】    
   标签: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2月23日讯】高雄县六龟基督教育幼院开办近四十年,创办人杨煦牧师、林凤英夫妇收容照顾原住民孤儿,不计其数,除了来自政府与民间的支持外,创办人杨煦牧师与院长林凤英夫妇传播的基督大爱,使整个山中小城,如沐春风。感人的故事,说也说不完。图为杨煦夫妇与院童合照。

据中央社23日报导,一般人一生可能只有两三个子女,杨煦夫妇拉拔大的孩子少说也有近千人,如说杨煦有一千个孩子,没有人敢说他们是在吹牛。

高雄县六龟乡是邻近山区的小城,位在郊区的大苦苓,是个名不经传的小地方,人口稀少,但问起六龟育幼院,却是全国无人不知晓的大地方。

故总统蒋经国先生曾经六次造访,前总统李登辉也曾拜访过,现任总统陈水扁在台北市长连任失利后曾造访,当选总统后已三次莅临。更甭提有多少达官显要到过六龟育幼院,这是任何一所育幼院所没有的殊荣。

现在的六龟育幼院花木扶疏,水泥地篮球场假日可见院里打球的院童活泼身影,进入育幼院跨越荖浓溪河床是一条水泥桥,与民国五十三年杨煦、林凤英夫妇创办育幼院时的景况,真是天壤之别。

现年八十三岁的杨煦,祖籍中国大陆山东,遭逢对日抗战,四川省立教育学院毕业,抗战胜利返回故乡,满目疮痍,有同学到台湾教书,书信往来,受同学鼓舞,民国三十七年只身来台,先在台中县丰原高中教书,再到台中师范学校任教,民国四十年经学生介绍,结识苗栗县大安乡的泰雅族妇人林凤英,不久即结婚。

随后,杨煦进入基督教浸信会的台北神学院深造,民国四十四年毕业后,自愿到与他结缘一生的六龟服务。杨煦回忆说,他对六龟乡没有什么概念,只知道附近很多与林凤英一样的原住民。

杨煦、林凤英夫妇于民国四十一年扶养了一位亲戚的聋哑女儿林路得,开启照顾原住民孤儿的生涯。

两夫妇到六龟乡时,当地很落后,他们就住在浸信会教堂,靠着教会的支持,附近很多穷困民众或原住民的儿童都跑到教会吃饭,无法缴费时,也求助于杨煦夫妇,都能如愿,两夫妇也因此成为六龟乡,甚至邻近茂林、桃源原住民乡家喻户晓的善人。

林凤英表示,杨煦的薪水很少拿回家,都救济别人去了。

当年六龟初中第一届毕业的林赞兴、刘海星、刘进万都曾获得杨煦夫妇的济助,刘进万也是当地第一位考进警察学校的学生,现在已六十多岁,还时常回到育幼院看杨煦夫妇,现年六十多岁的林路得已是祖母了,还常到育幼院。

由于到教会的小孩实在太多了,杨煦夫妇于民国五十三年购买荖浓溪畔俗名大苦苓的十六公顷山坡地,带着二十多位孤儿垦荒定居,房舍简陋,自己架设流笼渡河,后来六龟乡公所协助搭建吊桥,才解决对外通行的问题,送到育幼院的孤儿也愈来愈多。

好人有好报,这是民间的名言,也应验在六龟育幼院。民国六十二年六月十七日,时任行政院长的蒋故总统经国视察林务局林区后发现了这所育幼院,与当时的高雄县长林渊源一起拜访,随后五次造访,频频指示政府有关单位改善院童的生活环境。

育幼院的吊桥改建为水泥桥,宿舍也如期兴建,增购电冰箱,泥土球场也变成水泥地,杨煦自然也成为蒋总统经国先生的民间友人之一。

经国先生过世后,每年忌日,院童一定聚集教会礼拜,杨煦夫妇则带着曾受经国先生关爱的没有双手的孤女杨恩典到大溪陵寝谒陵。

民国六十三年三月,一名刚出生没有双手的女婴被弃置在冈山镇市场外,立即被送到育幼院,经杨煦夫妇妥善照顾,存活下来,被取名为杨恩典,谁也没想到会发展出国家元首与孤女的感人故事。

蒋故总统经国每次到育幼院都会询问杨恩典的状况,并加以鼓励,也安排她到振兴复健中心矫治脊椎。在众人关爱下,杨恩典学会以脚画画,成为口足画家,去年九月嫁到屏东县,有美满的生活,相信可告慰蒋故总统在天之灵。

有学历,又是牧师,杨煦夫妇为何放弃大好的环境,到穷乡僻壤照顾孤儿?杨煦翻开圣经马太福音第九章、雅各书第一章,强调是受到圣经的感召,对礼运大同篇也有体认,让他将照顾孤儿、老人视为终身职志。

杨煦夫妇不知道这几十年来照顾多少孤儿,屈指算算,应有七、八百人,有的长大后担任教师、警察、军法官、公务人员,前高雄县桃源乡长赖金生也曾获得接济,他们还时常回到育幼院,让杨煦夫妇感到温暖。

杨煦还高兴地拿出一张总统府颁赠给刘明宗的陆军忠勤勋章证书、育幼院祝贺周倍弘同学考上国立台湾大学中文系的祝贺红纸,这两人都曾是育幼院的院童,杨煦非常高兴。

另一位也曾是育幼院院童的钟彼得,于陆战队士官学校毕业时,夺得德智体群第一名。

单身来台时的年轻挺拔,今天成为耄耄老者,杨煦重听,但他每天还是在林凤英的协助下,关心照顾院童的生活。

目前育幼院收容了八十多位院童,学龄从两岁到二十多岁,有的留在院内接受照顾,有的到幼稚园、国小、国中、高中职及大专院校就读,这些都是杨煦夫妇的子女,也是他们傲人的成就。(http://www.dajiyua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