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早期風華展

李北秀
font print 人氣: 3
【字號】    
   標籤: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3月27日訊】

在中國藝術史上佔一席之地的張大千先生,一生格局壯闊、器宇不凡。紐約美國世界美術協會在1957年推舉大千先生為「當代第一畫家」,足見他在世界藝壇受到相當不凡的重視。

國立歷史博物館在新年元月開始,特別舉辦了「張大千早期風華與大風堂用印特展」,展出四川省博物館典藏的張大千早期代表畫作共120件(組)。據四川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提起,為了保護這批畫作,四川也很少展出,因為每展出一次,顏色就減淡一些。

台灣收藏張大千的作品,以中、晚期居多,早期作品不易見到。史博館這次向四川商借展出的大千畫作,其中以Á
‘7b摹敦煌壁畫作品為主,另外包括早期仿古和文人畫風的畫作,以及三十多方印章。這批來自大千故鄉的珍貴畫作首度在台展出,實屬難得一見的藝術饗宴。

險中化夷?一生傳奇

張大千本名權,號季爰,由於家學淵源,母親及兄姐都擅長繪畫,影響所及,大千從小就開始學畫,藝術天份早已顯露。由於才華洋溢,除了精通詩、書、畫、印之外,對於園林建築、戲曲等也多所涉獵。

少年時期因時局混亂,大千曾被土匪綁票,後來因為他會讀書、寫字,被迫成為土匪的軍師而免於遭難,在經過三個月的匪窟生活後才逃出來。由於年少時遭遇了瀕臨生死的經驗,對於日後人生的體悟,想必有著更深的感受。

20歲的大千曾經在松江禪定寺當了三個多月的和尚,當時的寺廟主持逸琳法師為他取了一個法名「大千」,此一名號從此便與畫家結了不解之緣。相傳大千當和尚時,經歷了現實中的窮困與委屈,使他立志出人頭地,也因為曾與佛門結緣,此後一直以「大千居士」的名號行世。

由於時局變遷,大千先生於1950年移居海外,曾經旅居香港、印度、巴西、美國等地,最後於1978年定居台北外雙溪「摩耶精舍」。大千先生一生致力於傳統繪畫藝術的整理、發掘、革新和發展,直至晚年仍創作力旺盛,根據後人推測,他的創作數量高達三萬件,是近代畫家難以企及的。

敦煌?風華再現

遠赴敦煌臨摹壁畫是張大千先生在藝術道路上最重要的轉折點,它影響畫家中、晚期的畫風,也奠定大千作為一代大師的基礎,同時找到了開拓中國畫新境界的突破。

去敦煌之前,他並不知道那裡有這般壯麗精彩的壁畫,只聽說敦煌佛經、彩塑豐富,但是不少佛經已被人盜走,石窟中只剩下千百年流傳下來的彩塑。他說:「作為一個畫家,如果能將這些立體的彩塑藉他的畫筆而轉移到平面的畫紙上來,也是對研究中國藝術發展史上的一項大成就」,所以當初他預計幾個月就能夠完成,沒想到在敦煌一待就是2年7個月。

1941年張大千帶著弟子、子姪十多人到敦煌研習壁畫,共臨摹了276件敦煌作品。為了工作進展有序,花了5個多月的時間對石窟進行編號,一共編了309號。為了工作進行更完善,大千先生又專門聘請了五位喇嘛畫僧赴敦煌,他們的主要任務之一是準備畫布,先將畫布拼接得天衣無縫,再繃在木框上以便著筆上色,此外要調製顏料,因佛教壁畫的顏料有它的傳統,並不是傳統中國畫者所熟習的。

摹製壁畫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工作,每天清晨入洞工作,直至日暮出洞時,個個已是蓬頭垢面了。在洞窟內臨摹時,往往需要一隻手持蠟燭,一隻手拿畫筆,有時站在木梯上,有時蹲著,甚至還要躺臥在地上描。一幅作品往往要經過數十次觀研之後才能下筆,大幅需要二個多月才能完成,小幅也要十數天。

在臨摹的原則上,大千先生強調要「完全一絲不苟地描,絕對不能參入己意。」除了對於形的臨摹,從中對壁畫的精神內涵也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凡是佛像人物等主要部分,都是大千親自勾勒上色,其餘樓臺亭閣,或其他背景的裝飾部分,則由他指導門人、子侄和喇嘛畫僧分工合作。

大千先生談到,當他看到壁畫,才知道古人心思的周密及精神的圓融。敦煌壁畫宏大的規模,不僅是中國藝術的寶庫,同時也是世界藝術的寶庫,它包孕著精博的美,無論從畫的數量、時間跨度、畫派及畫手來看,都是舉世無雙的。

當1944年「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展覽」在成都舉辦,各界盛讚敦煌藝術之偉大。同年移至重慶展出也造成轟動,一時掀起了一股「敦煌熱」,激發了人們對優秀歷史遺產的珍愛和保護意識。

史博館此次展出張大千臨摹敦煌的畫作,除了讓大眾一睹大千作品風華,敦煌石窟的觀音、飛天、佛畫等古壁畫的再現,也是相當值得細賞的,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一件長九公尺餘、高約三公尺半的一件敦煌臨摹畫作「勞度叉鬥聖經變圖」是依據降魔變文繪製,畫面人物生動活潑,是晚唐時期的代表作。@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菲利普期望埃斯科里亞爾修道院能成為精神生活和學習中心,以培養智慧、文化和修養等領域為宗旨。埃斯科里亞爾修道院涵蓋了修道院、修女院、大教堂、圖書館、學校和醫院,還有西班牙王宮,是一個龐大的建築群。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看得見的紅樓夢」特展,展覽以經典文學巨著《紅樓夢》為題,引領觀眾從物件反映出來的人情物趣,走進文學、藝術交織的美學世界,重新想像盛清貴族世家的榮景,看見《紅樓夢》的絕美與哀戚。
  • 1990年林布蘭的作品《加利利海上的風暴》在伊莎貝拉嘉納藝術博物館(the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 )遭竊,還有其它兩幅至今仍下落不明。
  • 16、17世紀的袖珍肖像畫主要裝在吊墜的項鍊盒或小盒子中,用作外交禮物、愛情象徵或是紀念出生或死亡的紀念品。到了18世紀,袖珍畫因應珠寶而生,出現在項鍊垂飾或鑲嵌在戒指或手鐲中。期間許多來自歐洲的袖珍畫畫家來到美國為新共和國的公民作畫。然後,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裡,袖珍畫的需求迅速增長,在美國市場風靡了很長一段時間。
  • 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Alabama State Capitol)位於阿拉巴馬州的蒙哥馬利(Montgomery),其令人印象深刻的門廊(portico)以新古典主義風格設計,是該議會大廈特色。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與其它州的議會建築類似,都是坐落在小山丘上,俯瞰整個城市。
  • 春天蒞臨紐約!摩根圖書館和博物館(The Morgan Library & Museum)推出波特小姐的精彩特展:「碧雅翠絲‧波特:擁抱大自」(Beatrix Potter: Drawn to Nature)。波特小姐是廣受大眾喜愛的《彼得兔的故事》(The Tale of Peter Rabbit)還有其它兒童讀物的作家和插畫家。
  • 博物館研究古董盒子並不是看裡面是不是還裝有原來的東西或已空無一物。學術上打開古董盒子的目的是研究盒子的材質、形狀、功能和美感的歷史背景和故事。古董盒子的外觀自成一格,至今仍吸引人們觀賞,想一探究竟。
  • 卡拉瓦喬的《老千》有巨大的影響力,激盪出無數件類似的版本;歐洲的藝術家複製了三十餘件作品。然而,20世紀大部分時間大家都不知道卡拉瓦喬的原作收藏在哪。一直到1987年才重新在歐洲的私人收藏中出現。
  • 「落竹三千, 成就一畝茶。」古人以竹自許君子品德,今人以竹製焙籠泡出一壺好茶,竹子的清香增添茶湯的甘甜,此間一件件竹編器具透過竹編師傅落款標記,成了審美的主體,傳世千古的好手藝。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