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純如出版新作《華人在美國》

人氣 4
標籤:

【大紀元6月2日訊】(美國之音記者韋娓6月1日報導) 美籍華裔女作家張純如的新作《華人在美國》在這個月出版,它記載了華人移民在美國開拓新天地的歷史。

張純如的新作《華人在美國》記載了這150年來華人在美國奮鬥成長的歷史。華人從修鐵路的苦力到火箭導彈之父,從野地的墾荒者到艾滋病研究領域的先驅,如今在美國社會的各重要領域都佔有一席之地。張純如的著作不僅為華人移民記載歷史,還強調人權與公理,並澄清華人在西方社會的形象。

*華人移民強韌和開拓*

張純如的前兩本著作也都致力於重塑華人形象。她的處女作《蠶絲》記載了華人科學家錢學森為美國火箭科技作出貢獻,以及後來如何成為麥卡錫主義的犧牲品而離開美國。而讓張純如成為全球暢銷書作家的是她的第二本書《南京大屠殺》。它記載了侵華日軍殘害華人,僅在南京一地就有三十萬人遭到殺戮的史實。張純如乘著暢銷書作家的氣勢出版了《華人在美國》這第三本著作,一方面展現華人移民強韌的生命力和開拓精神;另一方面。張純如指出,在美國的華人從十九世紀中期的苦力,攀升到白領上層,人們往往認為這仿佛是一條由下而上的單線,但是她認為這卻是周而復始的循環。

*種族主義勢力依然強盛*

張純如說:“華人在美國的經歷不是一條漸進的單線。他們作為模範少數族裔之一並非象某些少數族裔那樣是從受迫害的社會最底層漸漸進升到到社會上層的。華人在美國處於周而復始的循環,美國社會對華人一直在容忍接納和疑慮恐懼中旋轉。有時他們把華人當作“名譽白人”,但是時而又會轉向誣蔑甚至殺害華人的另一極端。時至今日這個循環依然存在,還是有華人成為種族仇恨罪行的犧牲品,種族主義在今天依然勢力強盛。”

*美國政策和經濟循環*

張純如說,這個循環的周期和美國的政策和經濟有關,而不是單純的種族歧視。當美國和中國的外交關係良好時,中國移民也同樣受惠。反之中國移民是首當其衝。錢學森就是典型例子。美國由於對全球共產主義的恐懼而產生的麥卡錫主義波及錢學森。張純如強調,錢學森的遭遇是當時的政治環境造成的,並非單純的種族歧視。她希望讀者能超越種族歧視來回顧華人在美國的歷程,要注意凌駕於文化分歧之上的人權問題。因為曾在美國受到不平等的待遇不僅是華人族群,而是各移民族群,例如911後的阿拉伯裔族群在美國遭受的偏見打擊。

*華裔待遇和中國地位*

研究美國亞裔課題的著名專家鄺治中教授贊同張純書中的觀點,包括華人在內的亞裔美國人面臨的問題不是單純的族裔問題,而涉及到國際問題,他這樣分析中國人在美國的處境起落。鄺治中說:“跟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跟中美關係都有關係。如果中國強的話,美國對華裔的待遇也比較好一點,中美關係處於危機的時候,例如在五十年代初期和九十年代,中國和美國有矛盾的時候,華裔也受到打擊。”鄺教授也提到華裔在美國的遭遇的還取決於經濟因素。例如十九世紀時,雇主喜歡用中國人因為他們勤快,工資低。而勞工階層卻認為中國人是競爭對象。這就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引發了美國的排華浪潮。

*六十年代民權運動*

鄺教授是六十年代初來到美國的,當時美國的種族歧視嚴重,他的親身經歷驗證了張純如著作中談及的在美華人發展歷程的一個轉折點。鄺治中說:“民權運動發生後有兩件事情, 一是少數民族在法律上漸漸有保障,第二是少數民族的民族自尊心也提高了。”鄺教授說, 六十年代的民權運動後,他作為華裔青年再也不甘處於被欺壓的地位。他加強了民族自尊心,積極投入民權運動,所以民權運動是他個人成長的轉折點。最後鄺教授對《華人在美國》一書作這樣的評價。鄺治中說:“我認為這是一本較好的介紹性的書,在分析方面也許可以更精密一點。”

*民主只是稚嫩幼苗*

鄺教授覺得《華人在美國》這本著作的獨到之處是,不光敘述了華人在異鄉客地的苦難,也描述了華人對美國的貢獻,換句話說是華人的成功。但是在慶祝美籍華人成就的同時,作家張純如提醒我們要認識美國有習慣成俗的種族主義,或者更確切地說是美國仍有侵犯人權行為。她指出,民主迄今為止不是根深蒂固的體制,還只是稚嫩的幼苗,因此在美國的任何族群都不可能具備受迫害或迫害其他族群的免疫力。張純如說,每天有千萬人離鄉背井來美國尋夢,他們是美夢成真還是理想破滅是涉及多種複雜因素的未知數。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菁英論壇】華融兩高管判死刑 背後內幕深
美國惡劣天候發威 房屋保險漲翻天
【新聞五人行】川普是否能再次贏得總統大選?
川普表示將對史無前例的定罪提起上訴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