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波:輿論誤導出的胡溫“新政”

劉曉波

人氣 5
標籤:

【大紀元6月8日訊】胡溫領導的抗炎的初見成效,胡錦濤第一次主持討論軍事問題的政治局會議,第一次以國家元首身份出訪歐亞,並受邀參加8國峰會外圍的南北非正式峰會,會見諸大國元首,並得到布什、普京、小泉、希拉克的讚揚……接班不到半年的胡溫體制,所得到的國內民意和國際主流國家及其輿論的支持,達到了“讓人吃驚”的程度(語出《華盛頓郵報》)。

國內民意把胡溫當作新的救主,境外媒體把胡溫奉為開拓新局的人物,人們的耳邊不斷響起讚美之聲: “胡溫新政的魅力”、“胡溫迅速確立權威”,“以民為先的總書記”、“雷厲風行政府總理”、“胡錦濤出訪展示大國外交”、“危機帶來政改轉機”,“SARS帶來中國新聞自由”……“胡溫新政”迅速成為中國政治的常用詞彙,似乎,胡溫主導下的中國新時代正在降臨──盡管實際上並沒有“新政”發生。

平心而論,胡溫施政確有遠比江澤民高明之處,也更能贏得民意和媒體的好感,但二人的表現也無非是姿態上的“鞠躬”、“廉潔”和“親民”,抗炎上的堅守一線,吏治上的懲治失職高官,信息發布上的壟斷式“透明”,外交上的繼續韜光養晦外加親善之舉……而這一切,皆是新主初登大寶的必然所為──建立權威和應對危機的權宜之計──並沒有突破傳統模式和現行策略的作為,更沒有實質性地觸動現政權及權貴階層的特殊利益的壯舉。即便是最受讚揚的抗炎政績,也仍然是傳統做法:嚴格的信息壟斷、強制的全民動員、為民作主的父母官姿態、替罪羊式的嚴肅吏治、避重就輕的“檢討失誤”和機會主義的翻雲覆雨;另一方面,依舊是嚴厲打壓民間要求新聞自由的呼聲,並通過嚴格立法加強信息壟斷,冷凍真話英雄蔣彥永,趁機連續重判異見人士,衛生部常務副部長高強在記者會上繼續說謊,並為說謊的張文康進行狡辯。

同時,胡溫領導抗炎的一系列新姿態,固然能夠起到贏得民心和鞏固權力的作用,但並不能構成對江太上皇的實質性挑戰,更談不上自主執政。即便不提新班子中江系人馬佔有優勢,僅就抗炎中江澤民的幾次露面而言,江的權力強勢仍然非常醒目:十萬火急的全民抗炎,作為總書記、國家主席和軍委副主席的胡錦濤,得不到軍隊醫院的準確信息,也無法號令軍隊奔赴抗炎一線,更聽不到軍隊的效忠表態。恰恰相反,軍隊系統仍然聽命於江澤民一人的調遣,是江澤民簽發了1200名軍醫赴北京小湯山醫院的命令,《解放軍報》也多次發表“絕對服從江主席指揮”、“讓江主席放心”等言論。盡管兩會後的高層排名,已經改為胡一江二,但在潛艇海難事件上,發慰問電和去大連指揮善後,排名卻是江一胡二。

不管胡錦濤的內心如何想,但他不得不在接見軍隊的場合跟在江澤民的身後,也不得不常把“三個代表”掛在嘴邊,在全民抗炎的嚴峻時刻,還要召開“掀起學習三個代表新高潮”的政治局會議。他作為新元首的首次出訪,仍然謹言慎行,在俄羅斯的演講中,屢屢提及江澤民對發展中俄關係的巨大貢獻,還要特別指出“三個代表”是中國新世紀發展戰略的指導思想。新華社在報導胡錦濤與布什、小泉、克雷蒂安的會見時,不僅刪掉了外國元首對中國政府處理SARS問題的質疑,也刪去或竄改了他們對胡錦濤個人的讚揚。喉舌如此報導,顯然是胡本人有所避諱所致,因為這些讚揚或明或暗地貶低了江澤民。

所以,胡溫“新政”在輿論界的出現及其熱銷,絕非現實本身,而是一種在急切求變的社會期待作用下的誘導性輿論。而且,這種期待並非始於抗炎,而是十六大以來力挺胡溫傾向的延續,其心理前提有三:

1,獨裁社會的主要群體心理之一,就是救世主意識的根深蒂固,使之對“新桃換舊苻”產生過分期待,盡管無數次新桃舊苻的轉換僅僅是一種換湯不換藥,但被根絕了自主意識的民眾,仍然會一廂情願地對新舊交替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

2,這樣的傳統意識作用於當下國人,就具體變現為:對江澤民時代的不滿過於強烈,太希望老人全退並真正交權和新人順利接班並有實權,更希望接班的新人能夠盡快擺脫平庸和停滯,帶來煥然一新的局面。從十六大到SARS危機,國內外輿論幾乎一邊倒的挺胡貶江,

3,跛足改革的弊端和社會公正的奇缺,使政治改革嚴重滯後的現實越來越醒目,僵化的制度瓶頸卡住要求政改的咽喉,民間社會的公共參與飢渴愈演愈烈,太盼望條件已經爛熟的政治改革盡早啟動。所以,不論胡溫新政的執政導向如何,只要稍有苗頭,就被輿論解讀為“啟動政改”的信號。

這樣的期待、厭惡和焦慮所引發的誘導型輿論,其主觀善意勿庸置疑,但過於一廂情願卻容易把“主觀判斷”當作“客觀陳述”,從而對中國政治和現政權做出臆斷性評價:模糊了現政權的本質,在誇大高層的局部策略上的分歧的同時,也低估了中共權貴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比如,高呼過“隔離中國”的《華爾街日報》,在胡溫啟動抗炎後,突變調為“SARS帶來中國新聞自由”的樂觀預測。如此善變的輿論,純屬誤判誤導。

胡溫在抗炎中的表現,準確的解讀應該是:二人借此爭取民意和鞏固權力為真,而啟動超越鄧江跛足改革的“新政”為假。即便胡溫在主觀上心懷“新政”,也決不會在短期內轉變為客觀的施政事實。

2003年6月6日於北京家中

作者為自由撰稿人、評論家,居北京

──《觀察》首發http://guancha.org(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劉曉波:SARS与人權的完整性
劉曉波:道歉、感謝与頌歌
劉曉波:產權改革問題上的道義擔當
劉曉波:政治SARS制造的又一大冤案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