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斯上校」傳奇 歌頌簡約生活

特派自由時報記者張文萍奧克蘭報導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7月29日訊】六十一歲的瓊斯是一個流浪漢,但他的喪禮日前在紐西蘭首都威靈頓的聖安德魯教堂舉行時,小小的教堂竟湧進六百多人來送他最後一程。

 這些人當中有遊民,有商人,有吸毒成癮者,也有政界人士;他的母親與姊妹也自澳洲雪梨趕來。威靈頓第一大報「領地郵報」說,瓊斯生時觸動他們的心,死時則令人心傷。

 瓊斯到底是誰?其實,真正和瓊斯深交的人並不多。自二十年前放棄公職生涯和正常生活後,瓊斯就在威靈頓郊區的山丘上餐風宿露,所有家當就只是一個水桶和一捲鋪蓋。 

 郵報說,瓊斯起床用泉水漱洗後,就慢慢踱步到市區,通常早上十點左右他會走到麥當勞門口,看看有沒有教會慈善團體佈施熱飲,在街頭度過一整天後,大約晚上八點回到山裡。

 不過,知道瓊斯的人不少,關心他的人也很多,就在瓊斯過世前不久,由於他的額頭上長了一個瘤,而且愈長愈大,社福機構每天都接到許多民眾的關切電話。

 瓊斯並非終生藉藉無名。一九九○年代中期知名畫家曾為他作畫,還有一次則是他幫警方找到一名婦女被歹徒搶走的手提包,也上了報。許多人喜歡叫他「上校」,這個暱稱的由來已不可考,但他最常為人所談論的特立獨行之處,則是除了一杯熱飲外,很少接受佈施或社會福利。

 有一次瓊斯到遊民社工機構要一隻襪子。當他們給他一雙時,他卻只肯接受一隻,理由是自己的另一隻襪子還好好的可以穿。照顧瓊斯的社工人員說,瓊斯選擇遠離人群索居,而且滿足於自己的選擇。「他知道自己可以獲得醫療照顧,但他不想要;這是他的選擇。」

沒人知道瓊斯為什麼離開土地測量局的白領工作,選擇流浪街頭。他的老同事說,瓊斯生性害羞,一九八三年某一天,他遞了辭呈說要回澳洲,他不知道瓊斯回去了沒有,因為再看到瓊斯時,瓊斯已經是街頭遊民了。

 自稱十七年前與瓊斯成為好友的伍爾夫在喪禮上向大家轉述瓊斯的「水桶哲學」:水桶可以用來放東西,可以裝水盥洗,下雨時還可以蓋在頭上擋雨。伍爾夫說:「他的生活簡單但美麗。」

 另一名男子則表示,他和瓊斯相識於一個戒毒中心,雖然瓊斯只是去那兒領熱咖啡和餅乾,而非戒毒,但他的真心安慰與支持卻幫他度過戒毒的困難時光;常有人給瓊斯鞋子,但瓊斯總說,這些鞋子應該給真正需要的人。

 在戒酒協會接受治療的喬治回憶說,瓊斯到戒酒協會領熱茶和糕點,兩人因此結識;有一天天氣嚴寒,他看瓊斯凍得發綠,於是給瓊斯買了一套冬衣,一周之後,瓊斯就把衣服送給了別人,還說:「喬治,你知道街上有很多很窮的人。」還有一次,瓊斯問他有沒有兩塊錢,喬治給了他二十元(大約是台幣四百元)。一分鐘之後,喬治就發現這張二十元紙鈔被放在捐獻桌上。「他又再跟我要兩塊錢;他只是想買杯咖啡。」

就在上個禮拜某一天,大雨之中瓊斯走出了叢林中的隱居之處,一名住在附近的太太看到瓊斯,他全身溼透,接受了這位太太給他的毯子,禮貌地說了句「謝謝,真謝謝你」後,兩腳一跪,就倒地不起。

 他的身上帶著出生證明和遺囑,國際刑警組織就靠這些資料找到了他在澳洲的家人。許多參加喪禮的人都起身向瓊斯的母親致意。她說,她感謝威靈頓的居民照顧她的兒子:「他認為自己無比渺小,但身後卻成為一個大家都知道的人。」

 聖安德魯教堂的主禮牧師在喪禮上說,瓊斯以天地為家,綠樹青山為牆;極簡的生活點出生而為人的真義,給有錢有權的人、甚至一般人上了珍貴的最後一堂課。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李蒨蓉鏡頭前笑容可掬 鏡頭後表情冷漠
滾石主唱米克傑格慶祝六十大壽
約翰藍儂生前物品在紐約拍賣場高價售出
十三歲林汝萍 獲頒孝行獎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