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億年前地球每年有五百多天

標籤:

【大紀元7月7日報導】(中央社台北七日電)由中國大陸地質調查局天津地礦研究所研究員朱士興等學者,進行的一項地學科研最近發現,,每年有十三至十四個月。

新華社報導,朱士興、黃學光、辛後田等學者,從天津薊縣燕山古地層的「疊層石」研究中獲得這項發現。這項研究是朱士興等人耗時五年完成的,並發表在最新一期「微體古生物學報」。

疊層石主要由藍藻化石構成,藍藻具有晝夜光照不同而生長不同的特性,化石能準確記錄日月變化,被稱為「生物時鐘」。它形成於十三億年前,當時位於赤道附近,後隨地球板塊長期漂移到現在位置。至今完整保存厚度達三千三百三十六公尺,成為現代人認識地球演化的寶貴資料。

上世紀後半葉,科學家發現藍藻化石有記時作用,主要是因為藍藻含葉綠素,光合作用能力極強,繁殖迅速,每晝夜生產的體積重量比原來要增加十倍以上,生長中有趨光滑動特性,能把日、月、光照情況準確記錄下來。

朱士興指出,一九九八年以來,從薊縣燕山山體中採到富含藍藻的疊層石五百多塊,從中篩選出典型標本六十多塊,製成兩千多個化石超薄切片。一些疊層石薄片在顯微鏡下發現縱橫生長的藍藻達一千多條,在三百多個藍藻鞘的每個鞘殼中發現藍藻細胞六至四十個。清晰地看到藍藻晝夜不同的生長情況。一明一暗的生長節理,構成一個完整的晝夜生長層。他們把這些情況拍成一百七十多幅顯微照片,成了寶貴的實物資料。經過高科技方法深入研究發現,當時地球自轉速度很快,又參照古地磁學、古氣候學、古溫度學反復研究,測定了藍藻化石的年節律、月節律和日節律,確定當時地球每年有五百四十六至五百八十八天,每年有十三至十四個月,每月為四十二天,每天為十四點九一小時至十六點零五小時。

相關新聞
牛隻排氣破壞臭氧層?
日本呼籲節約能源夏至當天名夜景將黯淡無光
英科學家稱科技發展增加了大災難發生的机率
歐美因何相繼發射火星探測器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