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一九九九年凌晨大地震四週年回顧

人氣 3
標籤:

【大紀元9月20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郭傳信安卡拉特稿)四年前的八月十七日凌晨三時零二分,土耳其西北部馬爾馬拉地區發生芮氏七點四級地震,瞬間造成一萬七千多人喪生,十餘萬人陷在倒塌房舍之下,僥倖匍匐爬出廢墟者,面對殘酷鉅變,創傷至今依然未癒。

災民追思過往

如今,四年已經過去,以為時間可以使人淡忘一切的災民,發現痛苦依然存在,但對那些在地震中喪失家人和親友的倖存者,雖然追憶不幸的過往是一件殘酷事情,每年的週年忌日仍是追悼死者的重要一天,意義非凡。

今年八月十七日凌晨三時零二分,數以千計的災區居民和親友,拿著點亮的蠟燭,聚集在馬爾馬拉地區受災最嚴重的亞洛瓦市和歌覺鎮,在紀念碑前,由宗教領袖領頭,齊聲為地震罹難者祈禱,鄰近各區清真寺也打開所有照明燈光,透過廣播器朗頌經文。

追悼儀式進行直到清晨五時結束,參加追悼者還包括地方首長。亞洛瓦市長柯嘉勒表示,亞洛瓦市議會已通過每年八月十七日是「地震罹難者紀念日」,由地方政府主持追悼活動,並且已興建一座大理石紀念碑,碑上刻著該市所有罹患者的姓名,供死者家屬和親友追思。

凌晨同一時間,在歌覺鎮,也是一九九九年世紀大地震的震央,民眾自動聚集在該鎮的巴巴羅斯.海瑞汀(Barbaros Hayrettin)中學(當年地震該校宿舍倒塌,五名老師與五十二名學生慘死廢墟下),齊聲祈禱及默哀,並施放汽球,緬懷罹難的師生和自己的家人與親友,歷時約一小時。

四年後的今天

為土耳其媒體稱為「世紀大地震」的一九九九年馬爾馬拉地震,共摧毀了二十八萬五千棟建築物,造成百萬多人無家可歸,儘管政府當局為災民興建了許多現代化國民住宅,但至今仍有數萬災民寧可住在臨時的簡易屋裡,部分原因是有人至今對地震依然餘悸猶存。

但更多的人抱怨政府興建的國民住宅距離城市中心或工作地點太遠、子女上下學交通不方便、社區基本建設不足、缺乏衛生醫療設施、沒有保全或安全警衛等等,許多人雖然獲得申領國民住宅的權利,卻拒絕遷進,僅是亞洛瓦市,至今仍有四百五十戶國民住宅無人住進。

當年馬爾馬拉地震也暴露了建築界的醜聞,許多倒塌的建築物都屬於同一包商或建築公司所有。基於這項教訓,土耳其政府訂立了更嚴格的施工標準,司法當局也對失責的包商或建物公司提起告訴,進行審判,但被告一百六十四家包商或建築公司,至今已有九十三家獲得無罪判決。

每三小時一次地震

據土耳其國家地震研究中心統計,土耳其全境位於北安納多托利亞斷層帶上,地震頻仍不亞於台灣,自從一九九九年八月十七日凌晨大地震至今,土耳其已發生芮氏二至五級地震達一萬一千三百五十一次,平均每三小時發生一次地震,尤其今年五月間,地震發生次數最多,達七百二十三次。

國際紅十字會曾在二00二年全球災難報告中指出,在地震頻仍地區,政府如果能夠落實建築物法規定,嚴格要求建商及住戶遵守施工標準與注重安全考量,一九九九年全球發生的幾次大地震就不致造成如此多的傷亡,但遺憾由於政治紛爭困擾以及經濟困境,政府當局顯然無暇顧及這些問題。

國際紅十字會以土耳其馬爾馬拉地震為例說,災區內居民人口一千萬人的第一大城伊斯坦堡,目前仍約有三十萬棟建築物屬於危險建築,佔該市全部建築物的三分之一,如果再來一次芮氏七級以上的大地震,可能全部面臨倒塌命運,傷亡後果也不堪設想。

但報告又指出,一九九九年大地震至今,伊斯坦堡居民又學到了什麼,建築物施工仍然沒有人確切要求依照安全標準,也不斷有人在新屋內部擅自動工改變建築物的原有結構,也仍然有人住在安全堪慮的建築物裡。

對人們如此輕易的忘卻地震慘重教訓,報告中表示驚訝。報告說,伊斯坦堡居民儘管不斷被警告強烈地震隨時可能來襲,也儘管當局不斷提醒居民加強防範措施,但當局和居民至今仍然未採取具體的因應措施。在今年的地震四週年全國紀念活動中,以正直清廉著稱的土耳其總統塞翟曾經語重心長的指出,儘管政府根據科學研究做出的地震防範計劃堆積如山,但由於許多個人或政黨的利益優先考量,導致這些辛苦做出的計劃被擱置一旁,成為導致地震災情慘重的最大問題。

相關新聞
李強訪澳 反共網紅與其同住一酒店 中使館緊張
應對中俄核威脅 北約正討論核武「待命」計劃
印度貨運火車與客運列車相撞 至少8死數十傷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解散戰時內閣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