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美斯樂 異域樂圍爐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1月24日訊】〔自由時報記者羅欣貞╱屏縣報導〕 台灣南端有個滇緬村落,這群少數民族40多年前遷移定居,他們樂天知命,保持特有原鄉情懷,每逢黃曆新年,子女從外地返鄉,老一輩烹煮傳統年菜,吃吃喝喝歡喜迎新春。

台灣屏東縣里港鄉土庫村信國、定遠社區黃曆新年氣氛特別不同,這裡的居民屬於滇緬邊境少數民族,四十多年前遷移到台灣,仍保持原來的生活習慣,每逢農曆過年,子女從外地返家團聚,老一輩烹煮傳統年菜,一家圍爐,歡歡喜喜慶新春。

作家鄧克保(柏楊)所寫的「異域」一書,訴說滇緬邊境美斯樂的子民,在抗戰時期歷經戰火摧殘、顛沛流離的遭遇,令不少讀者為主角被命運捉弄的際遇而流淚。

目前定居在里港鄉信國、定遠社區的居民就是「異域」中所描寫的人物,民國五十年國民政府安排撤遷到台灣,在屏東縣這處偏遠的小村落安定下來。

從吃到穿 講究傳統又豐盛

「每逢黃曆新年,如果老一輩還健在,從吃到穿,就真的很傳統,尤其年菜很豐盛﹗」居民表示,雖然目前第一代逐漸凋零,年輕一代或是長年在外工作,或是嫁進來的媳婦不懂做傳統菜餚,但是只要家中還有長者,一切習俗還是會照做,所以和一般台灣的年味比較起來明顯不同。

美斯樂位滇緬邊境,有傣族、哈尼族、景頗族、拉牯族、布朗族等少數民族,飲食風味又酸又辣,是傳統生活習慣的最大特色,雖然信國、定遠居民來台已經四十多年,許多人還是保有這樣的飲食習慣。

自種香草 料理道地家鄉菜

燒得一手好菜的社區媽媽夏貴珍等人指出,比較有代表性的菜餚,包括番茄辣椒、涼拌粉條、包燒肉、包料魚、大薄片、牛肉乾巴、炒芭蕉花、生吃苦茄、酸辣牛肉、井洒、雲南酥肉、芋香雜燴等等,許多是過年不可少的菜色。

取自傣語的「井洒」,是最傳統的料理,文史工作者梁宏才解釋,「井」指的是肉、「洒」有用刀剁碎的意思,「井洒」就是把半生熟的豬肉,和辣椒一起拌煮,辣椒把豬肉的鮮嫩引出來,口感十足。

此外,傳統料理不能缺少的,還有目前台灣十分流行的香草,居民們可不是跟著潮流走,其實早在移居到台灣的初期,他們就開始在新家庭院種植香草。

「沒有香草,就炒不出家鄉味﹗」住在定遠社區的沐連生是定居台灣的第二代,他指出,目前家家戶戶的庭院一定都種有各式香草,最常見的包括香茅、大茴香、薄荷,有些台灣很難買到的臭菜、遼草,居民也愛自己種,成熟之後摘下來烹調,十分方便,也不必擔心吃不到家鄉菜,許多外地人到他們的社區做客,還以為是近幾年香草成為飲食主流,當地居民才跟著種,等到居民解釋才恍然大悟,還會請居民充當解說員介紹各類香草。

除了香草之外,家家戶戶也有種植波羅蜜的習慣,社區內的信國國小,也將波羅蜜視為最能代表該校特色的植物,目前四年級教室前的花圃、中庭籃球場與司令台兩側都種有波羅蜜,每逢年初、年中,一棵棵巨大的樹幹上結實累累,成為社區與校園中最特殊的景觀。

除了飲食之外,居民也在節慶時穿上改良式的傳統服飾亮相,婦女戴上頭巾、少女戴上彩色鑲珠的頭飾,服裝則有黑色、紅色、藍色、紫色等不同色彩,女子還習慣背著貼身的布背袋。

特色樂舞 短笛扇子不可缺

滇緬地區的樂舞也頗具特色,女子不可少的道具是扇子,男子則吹著短笛,隨著音樂起舞,舞姿曼妙輕快。

除了節慶外,信國、定遠的居民每年也固定和同期撤遷到中部的滇緬義胞聯誼,雙方互訪,有時在屏縣相聚,有時候則到中部聚會。

近年來,休閒觀光的風潮興起,里港鄉公所有意協助信國、定遠營造少數民族的社區文化,把傳統美食特色介紹給一般民眾,未來安排遊客到社區一遊,品嚐社區媽媽烹調的道地滇緬菜,協助只剩大約百餘戶的社區再活化。

因此,過去較為封閉的信國、定遠社區如今也逐漸對外展現特殊的文化風貌,去年下半年首先舉辦了美食品嚐會,並且安排傳統文物、服飾用品與族群文史資料展覽,文史工作者梁宏才未來還計劃籌設傳統文物館,讓少數民族的文化在里港一代一代流傳下來,真正落地生根。(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黑眼睛:台灣公投決不會導致戰爭
台灣參與問題 世衛組織執委會起風波
打造天然溜冰場   冷還要更冷
台東生態景點 集醜幻奇於一身的利吉惡地形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