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良:「審計風暴」只是徹頭徹尾的虛火

周良

標籤:

【大紀元10月12日訊】當今年六月份中國大陸公佈國家審計總署的審計報告後,一時間衆多主流媒體以大量筆墨讚揚爲所謂的“審計風暴”,似乎中共真的要對那些貪贓枉法、視國家財産爲囊中物的政府部門、政府官員動手了。然而,出於對党國的深刻認識,筆者草就了一篇文章《風暴乎?虛火乎?》(見本年度7月19日<議報>)指出:“所謂風暴云云只能是假像,只是刺激一下人們的眼球而已;稱其爲虛火才更貼切。”現在,距離審計報告的公佈時間已經三個多月過去了,結果如何呢?從種種迹象看來,所謂的“審計風暴”只能是徹頭徹尾的虛火,毫無風暴的痕迹,根本無法撼動那些違法違規的各級政府與官員們。

9月23日,也就是距離審計報告公佈的6月23日整整三個月,國家審計總署將審計報告公佈的曝光單位的整改結果向社會做了公佈,情況如何呢?報告稱有11個部門和4個地方政府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整改。人們當然知道這所謂的“不同程度”所隱含的奧妙,就算它門有了哪怕是一絲一毫的“整改”也算是整改了吧,但當時審計報告中被點名的違法違規單位至少有41個中央部門和21個省級地方政府,爲什麽當時吹得神乎其神的“審計風暴”刮過之後,竟有大多數被點名的違法違規單位無動於衷,根本未把審計報告放在眼裏。因之,這所謂的“風暴”甚至連一隻蚊蟲飛動所煽起的微風都不及的。

這又使我想起了加拿大的“審計風暴”(當然誰也沒有把加拿大聯邦對自由黨政府“贊助醜聞”的審計報告稱爲審計風暴),聯邦審計總長弗蕾莎的報告一經公佈,全國上下紛紛指責聯邦政府的此一醜聞,進而使隨之而來的聯邦大選將自由黨政府變成了少數政府,但聯邦政府卻是毫不懈怠地投入調查,多名責任人立馬丟了烏紗帽。中國倒好,審計報告涉及的幾十億、幾百億資産的專案被捅了出來,可那些官員,尤其是省部級官員毫無驚恐之感,仍是官運依舊,穩坐釣魚臺,連一句表態的話都沒有,更沒有聽說那些案件可能涉及的貪贓枉法的官員有什麽動靜,給人的感覺他們是“死豬不怕開水燙”,他們仍將一如既往地幹那些違法違規的勾當。被審計曝光的畢竟只是很少的部門,而那些由於審計部門無暇顧及的部門更不受“審計風暴”的干擾,繼續幹著它們的各種違法勾當,“開水”離他們尚遠,就更不怕“燙”了。

這就是今日中國的現實。而且,在所謂的“審計風暴”後,不少網友甚至擔心起國家審計總長李金華的人身安全來了。真是不知中國“今昔是何年”了,李金華和那些涉案的官員們本是同一個戰壕的“戰友”,有什麽人身安全之憂?

爲什麽中國的審計報告不可能是風暴,只能是虛火?這完全是中國當下的體制所決定的。審計報告所點名的41個中央部委和22個省級單位至今竟沒有一個單位的最高官員表態,是默認被審計報告抖出的事實,還是拒絕承認事實?如果是前者,那麽應不應該承擔領導的責任?如果是後者,爲什麽不出面反擊?應該說,審計出的問題不可能是虛無的,不然,審計總署怎敢承擔那麽大的風險。也就是說,審計歸審計,各級政府和官員照樣違法違規,只不過將來做得更隱蔽一些而已。

從行政層次上來說,各級審計部門是與各級政府平行的,而且,審計部門尚要靠同級政府提供飯碗,否則連吃飯都成了問題,它豈敢得罪同級和上級政府以及相關的官員?

從法律層面上看,審計部門毫無權力制約政府,它只能提供審計報告,甚至由於受制於地方政府,它恐怕連審計所需要的基本原始資料都無法獲得。本來,審計報告推出後,檢察機關應迅速跟進,但幾個月(其實應是半年多)過去了,並未見檢察機關的相關動作,也就使得“審計風暴”成了媒體上的花樣文章,成了名副其實的虛火。

從透露的消息看來,一些太過障眼的涉案小官成了替罪羊,被摘了烏紗帽。但人們的問題是,一個中央部委、一個省級部門出了問題,爲什麽部長、省長不出來做出交代?難道他們不負有責任?這就牽涉到問責制的缺位,亦即審計問責制度根本沒有建立,於是,形成了“只打蒼蠅,不打老虎”的局面,重大的違法違規胡作非爲的案件根本無法徹底處理。

總之,由於體制的制約,中國的審計只能是擺擺樣子,讓人們感到好像中共真的要倡廉似的,真的會有什麽“審計風暴”。然而,這一些都是虛的,假的。從1996年國家審計署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交審計報告以來,每年都要披露類似的禍國殃民的嚴重問題,雖然此前的審計報告從未向公衆披露。時間過去了將近9年,問題年年揭露,違法勢頭卻未曾被遏制。這不能不說是制度本身存在問題。真不知何年何月才能有真正的審計風暴,才能把那些違法執政的官員推下臺,把那些貪贓枉法的官員送入監獄?

原載《《議報》第167期(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周良:反腐的滑稽劇
周良:是執政能力問題,還是執政合法性問題?
韋拓:從下滑到坍塌 國足告別世界盃之路
林一山:被歷史選中的上一代香港人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