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宗壽:談判才能解決問題

陳宗壽

標籤:

【大紀元10月23日訊】眾所週知﹐中國大陸與台灣之間的海峽兩岸關係﹐影響到國內外許多方面﹐特別是兩岸的正常發展。正確處理與和平解決兩岸關係﹐有利於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 也有利於國際合作與安全。對此應當引起兩岸人民和各方面的重視﹐並能在新的歷史時期儘快有所突破。

一﹑歷史回顧與事實真相

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清政府戰敗後﹐1842年“割讓”香港, 列強開始瓜分中國領土。

在中印邊界, 1914年英國人非法用所謂“麥克馬洪線”, 侵佔中國領土約9萬多平方公里。

俄國原屬歐洲國家, 1636年開始軍事東擴侵華, 掠地屠殺, 被清王朝康熙軍隊擊敗。1689年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 確認中俄東段邊界包括外興安嶺, 整個黑龍江流域和烏蘇裡江東岸是中國神聖領土。鴉片戰爭後, 1857年俄國違約, 乘機擴大侵佔中國北方領土。恩格斯1858年10月25日在《紐約每日論壇報》第5484號社論(俄國在遠東的成功)一文中說: “俄國,…從中國奪取了一塊大小等於法德兩國面積的領土和一條同多瑙河一樣長的河流, 竟能挺身而出充當衰弱中國的公正保護者”。這已引起國際公憤和不安。以後﹐俄國又強迫清政府簽訂《璦琿條約》﹑《中俄北京條約》,到1864年俄國共侵佔中國151萬平方公里。1911年沙俄又唆使外蒙古獨立, 共使中國損失300多萬平方公里領土, 相當于中國現領土的1/3, 比西歐與中歐地區的英﹑法﹑意﹑德﹑奧﹑西﹑葡﹑波﹑捷﹑愛﹑瑞﹑…等20國的面積之和還要大。這是中華民族最大的國殤﹐也是國際上最大的侵佔。顯然﹐違背國際公理和聯合國憲章中關於(中國固有的)國家領土完整與主權問題。一切愛國華人與國際公正輿論都不會認同這類侵佔。

十月革命後, 列寧領導的蘇俄政府于1919-1920年兩次對華宣言, 聲明廢除對華一切不平等條約, 放棄帝俄時代掠奪中國的領土與特權。1924年5月中俄兩國政府根據以上宣言,簽署《中蘇協定》,重申廢除帝俄與中國簽訂的一切不平等條約﹐當然包括上述“割讓”領土的不平等條約。中俄邊界線的劃定﹐應當根據平等條約﹐通過和平談判﹐公正解決。至少﹐應按1689年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但至今沒有如約,公正落實。香港﹑澳門已通過和平談判回歸中國。這一切也是對俄國政府是否誠信與睦鄰的新考驗。人們將拭目以待﹗

這個問題與美洲情況大不相同。美洲曾是西方多國的殖民地,初期領土與主權未定﹐互相爭奪, 領土變遷, 獨立運動, 民族自決﹐新國家誕生, 領土轉移等一系列問題是不同性質的。

台灣原屬中國領土。1895年日本軍國主義侵華甲午戰爭, 清政府戰敗, 被迫簽訂中日馬關條約﹐強迫清政府把台灣﹑澎湖列島和遼東半島割讓給日本。

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後﹐按國際協議, 1945年台灣歸還給中國﹐由當時的國民政府接收﹐已成為中國統一的合法領土。

中國由於專制政治制度漫長﹐雖經民主革命﹐但封建主義與舊習慣勢力異常頑固﹐不允許用和平民主方式處理不同政見。十月革命一聲炮響, 給中國傳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暴力革命和共產主義思潮。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自1927年爆發國共兩黨武裝衝突以來﹐中國長期處於內戰紛爭。1931年中共在江西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 國內形成兩個意識形態對抗的政府。抗日期間﹐國共合作﹐暫停內戰。抗日勝利後﹐戰火又起。蔣介石政府腐敗無能, 失去民心, 敗退台灣﹐兩岸形成份治的局面。

至今﹐雖然台灣政局變換, 但內戰狀態沒有結束﹐兩岸仍保持政治對立關係。

十分明顯﹐兩岸對立的實質主要是意識形態﹑政治觀念與政治制度的不同﹐即國際共產主義﹑蘇維埃政權與資本主義兩種制度長期對抗的繼續 (例如,兩德﹑兩韓)﹐也是內戰與“冷戰”時期的產物。長期的內戰與相互慘殺, 死亡數千萬人﹐大量無辜人民對此﹐付出了巨大犧牲與損失﹐給中華民族的發展帶來了不良影響﹐造成巨大的民族災難。

二﹑兩岸社會發展中經濟制度趨同

中國大陸自改革開放以來﹐執政黨從馬克思的共產主義“消滅私有制”理論與政策﹐開始轉變為現實主義的保護私有制政策。民營經濟和外商投資有了巨大發展﹐形成多種所有制共存競爭的局面﹐從而促進了經濟較大增長。但由於政治體制改革的滯後﹐與先進發達國家社會與經濟差距仍很大。

在世界民主潮流和人民抗爭下, 台灣也經歷了和平土地改革﹑經濟改革﹑政治改革﹑引進外資﹑產業升級﹑經濟起飛﹑高速發展階段, 並成為世界高收入地區。近年來又實現民眾直選立法議會與各級政府首長﹐以及各政黨與無黨派人士平等競爭的民主制度建設。這確是中國的一大進步。台灣已經成為多種所有制﹐經濟發達的民主社會。被世界公認為亞洲“四小龍”之一。2000年台灣地區國民生產總值GDP約為大陸的30%﹐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14000美元/人‧年﹐是同期大陸的16倍。這是台灣人民的勝利, 也是中華民族的進步。

兩岸在經貿方面已有很大發展﹐2002年兩岸貿易額為446.7億美元﹐同比增長38%。大陸成為台灣第一大貿易夥伴﹐大陸商品已充滿台灣市場﹐台商在大陸各地大量投資。兩岸經貿互補互助﹐關係日益密切﹐對兩岸經濟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三﹑兩岸在政治制度上仍有很大差異

由於歷史原因﹐兩岸執政黨的政治主張﹑社會政策和社會效果仍有很大差別。兩岸仍處於敵對狀態。這種狀態與經濟發展的要求相背離﹐與兩岸人民的共同要求: 民主﹑自由﹑和平﹑繁榮與富裕的願望相背離﹐與時代發展和平協商的潮流相背離。因此, 有必要, 也有可能積極改進這種狀態, 使兩岸關係正常化。

四﹑兩岸和平﹑和解與合作是中華民族的最優選擇

任何國家都存在利益對立﹑政治觀點分歧的社會群體與集團。大量歷史實踐證明﹐處理社會各階層的矛盾﹐選擇和平﹑民主﹑法治的方式是最佳方法﹐對社會損害最小。例如﹐許多民主國家允許不同政黨﹑不同政見的存在與表達意見的機會﹐因而﹐避免暴力衝突和內戰﹐國家可能有效地使用有限資源用于經濟文化建設﹐造福全體人民。

相反﹐繼續採用暴力﹑內戰﹐只能消耗有限的寶貴資源﹐貽害人民﹐禍害世界﹐阻礙社會進步。中國社會是一個內戰不休的社會﹐五千年曆史中有無數次內戰﹐統治者像走馬燈一樣﹐輪翻更換﹐給人民留下的是無窮的災禍。歷史的經驗教訓值得重視。

秦始皇雖然在公元前221年用武力統一六國﹐但由於秦政權的殘暴統治﹐激發農民大規模起義﹐秦政權僅存在15年而崩潰。新的內戰﹑分裂與專制不斷出現與繼續。這種歷史應當永遠結束, 更不應模仿。

國共兩黨內戰持續幾十年, 死傷數千萬人, 又招致日本侵華戰爭, 造成更大的傷亡, 並使經濟與社會長長期停滯落後, 國家大量領土與資源被外國侵佔﹐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與傷害。從“消滅私有制”﹐又回到“保護私有制”﹐人民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人們應當永遠記取﹗

德國東西部份裂45年﹐1990年用和平方式統一, 人民與國家損失較小。

越南南北方的不同政權的統一是用戰爭手段,多年戰爭﹐雙方死傷數百萬人, 1975年雖統一﹐但經濟仍然落後,屬第四類國家。

朝鮮南北方的不同政權對抗中, 1950年北方金日成想用武力統一,導致國際利益集團參與的朝鮮戰爭爆發, 雙方死傷數百萬人。參戰的中國也付出沉重的代價:傷亡約一百萬人,戰爭經費支出﹐佔中國財政年收入的45%。停戰後,南北雙方仍然退回到38‥線。多年來南北方走上兩條不同的道路, 經濟差距較大。北方仍然屬第四類經濟落後地區: 短缺糧食﹑藥品與資金,不少人逃難到中國,有的闖入駐華大使館,而後又轉入南韓。

實踐說明﹕迷信某種似是而非的理論﹐並用暴力推行之是不科學的﹐往往代價太大﹐會給人民造成巨大損失。對重大問題﹐例如﹐制度與主義問題﹐正確的態度是通過實踐或實驗﹐由人民決定。迷信暴力與槍桿子﹐違背民意﹐倒行逆施﹐往往喪失人心﹐走向反面。古人說﹕“得人心者得天下。”戰爭往往是利益集團的暴力游戲﹐而人民付出巨大犧牲﹐所以人民不歡迎﹑不積極。只有在反抗侵略與壓迫的解放戰爭中﹐人民才會有積極性。用有限的寶貴資源﹐開展軍備競賽是勞民傷財的愚蠢的行為﹐不如開展和平民主競賽﹐為民造福才是正確的道路。

歷史教訓說明不僅應和平統一, 更為重要的是民主建政, 走世界共同富裕的發展道路。近百年來已形成共識: 中國最需要的是建立現代民主制度﹐這是長治久安的正確選擇﹐也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共同道路。

五﹑改善兩岸關係的建議

堅持“臺獨”﹑內戰與專制的是少數人, 國內外大多數人不支持“臺獨”, 台灣領導人也多次宣稱不搞獨立, 表示願意在92香港會談的基礎上繼續談判, 那末, 兩岸就應當儘快恢復和平談判﹐不應再隔岸空喊﹐空對空。不談判不接近﹐怎麼知道對方究竟是什麼觀點﹖怎麼消除分歧﹖怎麼解決問題﹖所謂“兩國論”,或“一邊一國論”,都是傾向“臺獨”的文字游戲。兩岸關係, 實質是在一國範圍內,兩個對立政府的問題延續。例如,德國問題,朝鮮問題,越南問題, 他們都無人提出過獨立問題, 為什麼兩岸有人提出獨立問題? 為什麼中國人能與日本﹑俄國談判﹑妥協, 而兩岸中國人自己卻不能談判與妥協﹐卻要劍拔弩張? 毫無理由!

為促進兩岸關係改善建議:

1﹑兩岸政府應儘快恢復香港和平談判﹐討論兩岸關係中的一切重要問題﹔

2﹑兩岸政府應宣佈結束雙方戰爭狀態﹐進入和平協商與合作的新時代﹔

3﹑兩岸政府協商雙方進一步開放報刊與傳媒市場﹔落實雙方公民的自由權利﹐包括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罷工等﹔

4﹑雙方進一步民主化﹐落實憲法規定的公民選舉權與被選舉權﹐儘快逐步實現各級議會和政府的民主選舉﹔

5﹑兩岸政府協商和平民主統一問題

許多中外學者建議﹐兩岸政府之上可以組成中華聯邦(或邦聯﹐稍微鬆散一些)政府﹐這是一國多制的成功形式﹐並且留有吸收更多文化傳統相近鄰邦加入的余地。也是現實的創新形式。國家名稱叫聯邦的很多﹐沒有必要在名詞上衝突與糾纏。這樣兩岸政府在一定的時期可保留其相對獨立性和自主性。

當條件成熟時﹐可按世界公認的原則﹐舉行全國大選﹐建立統一的民選民主政府。

6﹑兩岸政府協商修改憲法﹐形成統一的聯邦憲法和法律體系﹔

7﹑軍隊國家化﹐一致對外﹐統籌安排國防, 吸取歷史教訓, 保衛國家領土完整與人民安全﹐不介入內部政治分歧﹔

8﹑兩岸可組成包括雙方代表的統一代表團參加國際事務與活動;

9﹑兩岸政府若有重大分歧﹐難以達成協議時﹐可按現代世界通行方式進行全民公投或民意調查方式﹐聽取廣大民眾意見和建議。

10﹑全球華人應盡力關注與督促兩岸關係的正常化﹑民主化, 促進大中華地區的和平﹑民主﹑穩定﹑經濟繁榮﹑人民權利與福祉。@

參考資料:

邵榮昌 吳家林, 毋忘百年國恥﹐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北京﹐1992。(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陳宗壽:從嚴治吏 重在改制
陳宗壽:公正廉潔是司法靈魂
廣直言之路  啟進善之門
韋拓:從下滑到坍塌 國足告別世界盃之路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