裊裊木香中重現林場風華的摩里沙卡

余麗珠

標籤:

台灣林業在二十年代末,肇始於「台灣興業株式會社」,造就了原名為「摩里沙卡」的林田山林場。然而隨著停止伐木,摩里沙卡曾有的繁華凋零煙消。所幸,一批熱愛家鄉的林場子弟,讓沉寂多時的林場重獲新生,點滴訴說曾有的榮景。

林田山林場曾因林業而繁榮,後來雖因產業蕭條逐漸沒落,但是六十年歷史所孕育出的豐富人文及林業文化資產,依然散發出無可抗拒的魅力,推展林業文化成為林田山文史工作者努力的目標,「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的動人故事於焉誕生。

停止伐木 繁榮盡褪

林田山林場位於花蓮縣鳳林鎮森榮里,原名「摩里沙卡」,民國二十八年,日本的「台灣興業株式會社」開始了森林採伐,不同單位相繼進駐,一度是台灣東部重要的伐木基地。早年這裡聚集了許多各地來討生活的伐木工人,全盛時期人口約有二千人之多,五十年代時就有幼稚園、國小、福利社、洗衣部、冰果室、免費電影院等設施,當時小小的山城每天人潮熙來攘往,攤販聚集,熱鬧異常。

到了林務局時代,伐木的數量漸漸減少,民國六十一年一場森林大火,加速了林田山林場沒落的命運。七十八年已停止伐木。沒有了工作機會,林田山社區人口急速遷移,目前已剩下不到二百人,風華不再。

林場子弟 肩挑文化脈承



土生土長、熱愛家鄉的林場子弟莊明儀,正好經歷了林田山的盛衰起落,過往的繁榮景象,深刻地烙印在他的腦海中,眼看家鄉的光采逐漸黯淡,林區的文化資源亟待傳承,於是他和一些同樣熱愛林田山的朋友開始了文物資料的蒐集和保存,全心致力於林業文化的推動。

「林田山文史工作室」成立後,莊明儀等有心人士懷抱著社區營造永續經營的精神,八十七年起陸續舉辦文化活動,深深感受到除了對家鄉土地、環境的關心外,透過人與人之間更多的尊重與關懷,每個社區定能呈現出更美好的一面。

展現林業文化 共享林場點滴

九十一年起在林務局的認同與協助下,開始了重建「摩里沙卡」為「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的規劃、維修及整建的工作。

莊明儀表示,文化園區的規劃,每個構思都盡量以林業為主導,努力把林業文化的特質充分地表現出來,希望藉由林田山較為生活化的社區林業,提供一條讓民眾認識林業的管道,分享文化氣息。為了讓大家更了解林業及林田山,希望喜歡林田山的朋友能加入導覽人員的培訓,參與林業文化及林業教育的推展工作。

五十年代文物 發人思古幽情

原物料倉庫整建後成了「林業文物展示館」,裡面的展示包括:林田山林業發展史的介紹;五十年代提供食、衣、住、行、育樂的柑仔店,有如現代的百貨公司;消防展示館展出早期的消防器材;五十年代的電影、歌唱海報、唱片,讓人彷如墜入時空隧道。館中文物引發人們無限的思古情懷,也達到了教育的功效。

檜木建造的中山堂,是林田山居民精神寄託及文化活動的場所,興盛時期每週放映二至三部電影,免費供員工欣賞,也常有外地人騎著腳踏車來共享難得的娛樂盛會。以原物料重新整建、原貌呈現的中山堂,於九十二年重新啟用,牆上掛著多幅以林田山為主題的畫作及攝影作品,依稀透露出林田山過往的蛛絲馬跡,室內舊式的放影機也訴說著摩里沙卡的風光。

後續規劃 期待一個好所在


尚未整修的住宅區、福利社、洗衣部等檜木建造的日式建築,外觀雖然老舊,依然顯得整潔,很有特色。運送木材的鐵道將規劃為人行步道,提供遊客更多的遊憩空間。

莊明儀真誠地表示:「我們一步一步地走,或許走得很慢,走得不很成熟,但是我們想把推展林業文化的理念不斷地敘述與分享,希望林田山成為一個好所在,大家來到林田山可以不虛此行。」在林務局、文史工作者及有心的社會人士不斷地努力下,沉寂的林田山再度飛躍,讓我們為林田山加油,祝福摩里沙卡再放光芒!──轉自台灣大紀元時報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世界最豪華火車在印度 如移動式五星級飯店
日本香川讚岐滿濃公園百花爭豔
日本香川單車一日遊:琴彈公園、錢形砂繪
【飛向歐洲】意大利威尼斯--聖馬可廣場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